绍兴市越城区江中路359号,是绍兴东湖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在地。一大早,就有集装箱车在这里等着拉货。“先交货款,然后排队发货。”总经理季盛有点自豪地说。
回顾“东湖高科”30年的发展历程,绕不开一次跨国技术并购:2017年7月,“东湖高科”以470万欧元收购了德国埃尔费尔德公司100%的股权,获得了国际领先的微反应器技术。
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有了微反应器技术加持,“东湖高科”逐渐成为精细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不仅使化工生产走上了安全、绿色、环保之路,业绩也迎来高速成长。“去年销售额增长了50%,利润更是增长了一倍。”季盛透露。
国内首吃“螃蟹”
走进“东湖高科”的生产车间,这里一点也不像人们印象中的化工厂:没有挥之不去的刺鼻气味,没有隆隆的机器噪声,微反应器正在不停工作。“里面有几百个反应通道,1套微反应器的产能相当于52套传统反应釜。”季盛指着反应器说,更关键的是,车间的危险物料因此大幅下降。
“微反应器2016年9月投产。”季盛说,微反应器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不仅使化工生产过程变得安全、绿色,还使得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含量最高提升至94%,做到了全球第一。
“东湖高科”规模并不大,与微反应器技术结缘,也经历了一段波折。“以前,我们也采用传统的间歇式反应釜,工厂里一共有20多个。”“东湖高科”董事长季国炎说,公司一直在寻找具有革命性的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找过美国的公司,也找过欧洲的公司,2012年才找到了德国拜耳公司(埃尔费尔德公司的母公司)。
从2012年起,“东湖高科”就与埃尔费尔德开始合作研发,试图将微反应器技术应用到乙烯利原药生产中。经过4年的工艺开发,2016年9月底,全球首套万吨级乙烯利原药微反应器生产装置投产。“这套装置调试仅一周后就开始生产出合格产品,连续运行6个月未发现任何污染和堵塞。”季盛说。
当时,出于安全生产目的,反应器被拆开进行检测,没有发现任何污染和堵塞,几乎无副产物产生。检查完成后,反应器重新作业,连续稳定运行至今。“东湖高科”成为全球第一家将微反应器技术工业化的企业。
并购先进技术
2016年11月,“东湖高科”的微反应器投产不久,就组织高管去德国参观埃尔费尔德公司。没想到在参观过程中意外得到一个消息——出于转型需要,拜耳公司要出售埃尔费尔德公司。
当时,参与并购埃尔费尔德公司的企业已有40余家,且不乏巴斯夫等国际化工巨头。但几乎没多想,季国炎在德国当即表示,“东湖高科”也要参与并购。
埃尔费尔德公司本质上是一家微反应器技术的研究所,“我们看中的是其先进的技术。”季盛说,虽然其有形资产并不多,但企业拥有15位科学家、30余项专利。
与埃尔费尔德公司达成并购交易,“东湖高科”花了8个月的时间。当时,拜耳集团给了我们几十万字的德文材料,要求在两周内给出报价竞价。“时间非常短,我们也缺乏经验。”季盛说,公司还是迅速组建了一支并购团队,聘请了法律、财务、税务等专业人士,对其专利和技术人员进行了评估和考量,并给出了合理报价。
有意思的是,拜耳集团事先就声明:不是报价最高者得,报价最低者也不是说不能得。“尽管他们要出售,但他们还是想把微反应器技术发展好。”季盛说,“东湖高科”成功的工业化案例,帮助他们顺利拿下了这次并购。“交割时,拜耳公司还跟我们约定:5年后他们会回来看一看,微反应器技术发展得如何。”
完成技术整合
埃尔费尔德公司被收购后,“东湖高科”并没有派人管理,而是保障其在德国独立运营。“至今,管理和研发人员一个也没有变动,安心搞研发。”季盛说,我们只提了一个要求:加强“德国制造”和“面向全球”的协同作用,为“东湖高科”及国内化工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
截至目前,“东湖高科”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0%。“在乙烯利这个产品上,我们已做到‘独孤求败’。”季盛表示,从公司盈利能力上就可以看出来。因为有了微反应器技术,生产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通过这次并购,“东湖高科”也看到了德国制造的强大。“微反应器并不大,但涉及德国上百个供应商,很多至今在中国没法本土化生产。”季盛说。
跨国并购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今年2月22日,埃尔费尔德公司在上海成立埃纷德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与埃尔费尔德一起,继续追求‘美好的化学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季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