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某,你查看一下笔录,如同意调解笔录上的内容,点击‘我已阅读并知晓’。”“好的。”……经历了网上的一番对话后,远在湖北的苏某在自己的手机端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一份由越城区人民法院出具的调解协议书正式生效。这是日前在越城法院皋埠审判庭上发生的一幕,法官运用“掌上法庭”,远程调解了一起借贷纠纷。
苏某是嵊州人,常年在外地承包建筑工程。两年前,因为资金周转困难,他向越城区皋埠镇的孟某借款10万元,其表弟赵某是担保人。之后,孟某曾多次催讨,但苏某和赵某均未归还,孟某只好向法院起诉。
这本是一起简单的民间借贷案件,不过审理中,承办法官发现当事人之一的苏某长期在湖北承包工程,法律文书的送达也相当困难。“两次传票寄过去,均无法送达。”承办法官说,此案自今年1月份立案以来,因为当事人远在他乡,案件最后通过公告的形式予以送达。
日前,该案通过微信小程序“浙江移动微法院”进行公开审理。在手机屏幕另一头,苏某准时参与庭审。经法官主持调解,苏某和孟某最终达成了调解方案,苏某同意分期付清欠款。但光口头承诺没有用,没有当事人签字,协议仍无效。承办法官告诉记者,因为苏某从湖北过来签字多有不便,以前遇到此类情况一般通过“缺席判决”的形式处理,从而形成法律约束力,但现在通过微信小程序“浙江移动微法院”,就能完成签字。当天下午,调解一完成,苏某一方完成“网上”签字,调解协议马上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