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绍兴文化旅游推介会暨杭绍文化同脉论坛在杭州举行。杭绍两地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多维角度,深度交流探讨杭绍文化同脉互融,把脉两地融合未来发展。
共融中谋求错位发展
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胡 坚
绍兴、杭州两座城市,历史沉淀深厚,文化资源富集,地缘人文相近相亲。但也各有城市独特之处,如果都用四个字来概括,绍兴是“历史文化”,杭州是“山水创意”。
绍兴与杭州文化对接并不意味着两地文化同质化,而是要构建更高效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更优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实现在更大受众范围内促进两地文化传统和城市精神的现代传承,彰显两地文化特色,优势叠加扩大两地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百姓中的惠及率,不断充实人民群众对文化资源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当下,绍兴和杭州应深入挖掘两地差异化文化资源,编织文化认同与融合发展的“同心圆”,在错位中实现联动,互为增彩,互利共赢。绍兴要找准错位发展路径,可以借助“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石”等资源优势,打造中国高雅文化的高地。
借力杭州“新经济”优势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 杰
近年来,杭州以“一号工程”为引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了“新经济”的代名词,在科技创新上,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在文化创意上,动漫、影视产业风生水起。杭州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新经济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杭州实践”。
绍兴也应该打好“科技创新加文化创意”的组合拳,利用杭州创新的外溢效应、产业链的延伸、经济小生态的形成等资源优势发展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新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绍兴在定位新经济发展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结合历史人文基础,充分挖掘这些文化,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叠加在一起,通过技术的平台、技术和数字的手段整合推广,形成文化产品。
文化共融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执行主编 潘承玉
绍兴与杭州,相距不过百里,说起杭州和绍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最明显的就是吴越文化。同为越文化的发源地,绍兴与杭州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两地可谓山水相依,人缘相亲,人文相通。
一条大运河更是如同纽带般紧紧将杭州绍兴联结,让两地如孪生兄弟般不可分割,互为依存。杭绍两地深度融合,有其历史基因和现实基础。
良渚文化一直被认为是浙江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历史文化的根脉所在,但其实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文化是越国文化。文化寻根是为了能更好地薪火相传,文化传承的核心是扎根土地,扎根百姓。杭绍文化旅游融合,产生的是“1+1>2”的叠加效应,是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绍兴市民的一份情怀、一种期待、一个愿景。
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
“朱府铜艺”第五代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朱军岷
作为祖籍绍兴的杭州人,对杭绍深度融合感触更深,不仅有亲切感,更有自豪感。
在旅游发展上,形象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其形成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工具。如果绍兴仅仅只定位为旅游城市,则发展太窄,竞争对手太多。绍兴应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定位为一座文化圣地、旅游圣地和文旅共融之城,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鲁迅等绍兴文化名人完全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豪华“天团”,这符合绍兴特有的文化气质。
绍兴有大禹、王阳明、书法等好的旅游载体,却没有匹配的文旅产品营销,大家都跑去杭州、上海文化消费,这也表明绍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还有待挖掘、释放。应尽快培育有绍兴特色的文化消费新业态,做好文旅产品营销战的“守”与“攻”,唤醒群众“文化内需”,让绍兴成为文旅融合的朝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