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傅嘉烨(中)、莉莎(左)和郑筱涵在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的办公室内。傅嘉烨今年25岁,是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方向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在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实习。傅嘉烨在俄罗斯读书时就开始学习汉语,本科三年级,她来到中央财经大学交换,随之喜欢上了中国。于是本科毕业后,傅嘉烨申请了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项目的研究生奖学金,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学习。傅嘉烨和另外几位俄罗斯学生实习所在的中俄创新合作中心,主要从事帮助俄罗斯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国公司进入俄罗斯的市场分析、咨询等工作。“我在中国呆了三四年了,喜欢也习惯了中国,中国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国家,现在中俄之间的政经关系越来越好,两国之间的经济项目也越来越多,期待有更多的两国企业能够通过我们建立起良好的合作。”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4月4日,来自赤道几内亚的留学生安吉在他实习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安吉2013年来到中国,目前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2018年他进入谊安医疗实习,担任实习销售经理,参与公司在拉丁美洲地区的销售。“我来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刚来中国的时候,我不会说中文,不过现在我的中文已经说得不错了。因为我现在是本科生,所以我还想继续读书。” 安吉正在申请新的奖学金,想继续在中国学习商务管理,希望能够继续留在中国。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4月4日,来自苏丹的奥马尔在他工作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奥马尔今年30岁,2014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读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2017年4月,他通过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的“藤蔓计划”来到谊安医疗实习,并在毕业后担任公司中东地区的产品售后工程师。“我已经习惯了中国的生活,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奥马尔说以后要回到苏丹工作,不过在中国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在中国的经历能让我带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回去。在苏丹有很多中国公司,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这对我是一种机遇,我可以回去跟这些企业合作,在中国的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