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原创
古市草塔生人烟
2019年04月24日 09:18:0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主政者 说

何军

草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渎溪泄水两江合流,青山南山两山拱卫,千年古镇源远流长。一处处壮丽的名胜古迹,一个个经典的人文故事,在草塔这片青山绿水间唱响。草塔镇,既是袜业块状产业突出的经济强镇,又是连接浦江、富阳等周边县市的重要节点,更是诸暨市三大古镇之一、诸暨文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如今,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草塔镇即将撤销旧的建制,和兄弟乡镇大唐镇组建新的行政单元。我们相信,随着草塔融入主城的不断加快,随着袜业产业的换代升级,随着古镇文化的复兴崛起,G235国道亦将穿镇而过,草塔的发展平台将不断升级,草塔的区域优势将更加突出,草塔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地名说

荒草地塔 谓之草塔

诸暨人方言里的“塔”,就是这块地方的意思。在诸暨的地方志里,有二三十个地名都用了这个字。

草塔,其实是“荒草地塔”的意思。地塔,亦作地塌。中国古代一部标注汉字读音的典籍《集韵》载:“塌,地下也。”元王祯《农书》载:“耕地之法,未耕曰生,已耕曰熟,初耕曰塌,再耕曰转。”因先祖初来之时,在此披草莱而居息,入荒原而耕种,遂称其地曰草塔。

草塔,还有一个古称:莼塘,意为产莼之池塘。莼菜,一种水生植物,嫩茎和嫩叶可供食用,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昔先祖傍池而居,故名。《莼塘赵氏宗谱》载:“五洩之水东流三十里曰莼塘,地不下五千余亩,赵氏聚族于斯,烟居千余户,名曰莼塘村。村前有地,俗称草塌。”

风情园

天元塔

位于草塔镇杨家楼村东北侧的天元塔,据《光绪诸暨县志》记载,此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约有400年的历史了。

天元塔一共有七层,每层六面,全部由非常精致的青砖砌成,砖上仍可清晰看到刻有“元”字。塔高40米,气势雄伟,外形美观。每层出檐由砖相叠而出,檐有生起,翼角微翘,全塔不施斗拱。塔身第一层东南西北各有辟门,每层塔体六面都开有矩形小窗,以供观望。塔体内部还有许多淡淡的壁绘痕迹。塔的整体简洁明快,质朴大方,端庄厚实。

相传400年前,时任安庆知府的杨肇泰经常微服私访考察民情。巡游白雀寺时,他因发现该寺恶僧的丑陋行径而被关押。这天夜里,雷雨交加,屋顶被天雷击破,杨肇泰乘机出逃,立即惩办了这些恶僧。为了报答苍天的救命之恩,杨肇泰返回故乡之后,捐资建塔,题名天元以作纪念。

舌尖之上

白切羊肉

在诸暨的饮食历史中,人们习惯把屠宰、加工羊肉的作坊称为“羊陶”。口头上把专门从事屠宰、加工羊肉的人也称呼为“羊陶”。史载,诸暨最兴旺时出现过上百家羊陶,其中草塔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草塔的“白切羊肉”,既无配方,亦无佐料,全凭经过数百年锤炼的操作技艺取胜。羊陶里的一整套出血、褪汤、剔骨、浸水、烧煮火候等独特工艺,使草塔羊肉具有白净细腻、香膻得宜、脆嫩爽口、鲜美绵长四大特点。

春季庙会 杨 胜 作

古寺庙林立,大氏族聚集,交通发达,市集热闹。有信仰,有人烟,有交通,有经济。作为诸暨市三大古镇之一,这是草塔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数千年前的一块荒草地,到眼下这片人烟兴盛的繁华之景,成就这个千年古镇的,正是一代代草塔人骨子里那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草塔人爱钻研,这种业精于勤的匠心,就是这个古镇最深厚的人文精神,滋养着这方水土之上的子子孙孙。

从老街出发,草塔有了府洲路,有了天元路,有了凯翔大道,镇域框架格局在不断地拉大,这个江南古韵小镇也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荒草地塔

草塔,并不是一座塔。在诸暨方言里,“塔”是这块地方的意思。草塔即为“荒草地塔”。地塔,亦作地塌。因其先祖初来之时,在此披草莱而居息,入荒原而耕种,遂称其地为草塔。

草塔还有一个古称:莼塘,意为产莼之池塘。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嫩茎和嫩叶可供食用,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昔先祖傍池而居,故名。《莼塘赵氏宗谱》载:“五洩之水东流三十里曰莼塘,地不下五千余亩,赵氏聚族于斯,烟居千余户,名曰莼塘村。村前有地,俗称草塌。”

草塔并非普通的茅草地。后人根据北山平阔一带出土的文物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这里是古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朝设置诸暨县以来,无论诸暨的名称如何变化,这里一直隶属诸暨。

在草塔已考证的墓葬中,最久远的一座当属杨司马墓。相传,春秋时期,杨司马文锺追范蠡大夫至草塔平阔,不及而自刎于此。乡人敬其忠义,将他奉为土谷神,为他建造司马庙。今天的我们,在一个名叫平阔的自然村里,依然可以看见这座背靠长山、面朝西白山的司马庙,庙虽小,却一直都在。

古代草塔有多少人口,并没有确切记载,但据先辈口传,草塔地区在隋唐时曾有“到处山头出青烟”之说。

古寺庙林立,是草塔历史之悠久的另一个佐证。张淮有北山寺,可以追溯到五代北汉;青山的明教寺,则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梅山有梵惠寺,距今也已有1500多年了。有寺庙就有香火,有香火便有人烟。

这片茅草地之上的发达水系,是草塔集聚人气不可或缺的天然条件。

草塔境内共有明暗堰90余条。特别是暗堰,因为修筑在地下,能将众多地下水源汇聚起来,所以即使遇到枯水期,也能保证水源充沛。这些暗堰就像一个个安全牢固的“地下水库”,不易被洪水冲毁,所以数百年前所修筑的暗堰,至今仍能保存下来。在多个自古留传下来的当地宗谱中,也都有开渠引水、修筑暗堰的记载。

发达的水系为草塔带来水路运输的繁荣。竹筏,又称“竹排”,为旧时诸暨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草塔镇莼塘东村方家自然村的渎溪江畔,有一个排埠码头——方家排埠,那里曾是诸暨西部的水运中心。具体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说,兴盛时有过130排的日通过量。

朱家抖狮。 (图片由草塔镇政府提供)

古市老街

千年古镇草塔,真正让它从“荒草地塔”变成一座江南古韵小镇的,应该归功于众多大氏族的聚集。

草塔的赵氏,追根溯源,是赵匡胤的后代。南宋年间,临安郡王赵师恪随宋高宗南渡,但因政见不合,赵师恪举家来到诸暨(现草塔镇蒲岱村)隐居,至孙辈,迁至草塔镇上。赵师恪,就是草塔赵氏尊称的始祖师恪公。

草塔的姓氏各有源头,且有据可循。杨姓在草塔起码有三四支,南屏杨氏,据说是杨家将后代;朱氏是朱熹后代;周氏是周敦颐后代;还有草塔的原住民梅山邱氏,可以追溯到宋朝;再早的话,五泉庵戚氏,霍村霍氏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

这些迁移而来的大氏族与当地原住民一起努力,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共同成就了这座商贾云集、市井繁华、韵味十足的江南古镇。

但严格说来,在南宋之时,草塔的“市”还只是雏形,类似于庙会的形式,逢二、逢五和逢八日才有。古语云:二五八,赶草塔。从四面八方来草塔赶集的人多了,久而久之,镇集才慢慢扩大。一直到明清时期草塔老街形成,才标志着草塔“市”的正式确立。镇区商店林立,山货骈集,竹木米食之售甚为繁荣。这里是诸暨西部桐庐、富阳、浦江等周边县区的物产集散地。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传统庙会,更是万商云集,百货汇聚。1949年,草塔老街还有商铺百余家,形成当时较为完整的商业体系,为当时草塔重要的经济中心。近40多年来,随着草塔新镇的崛起,老街才逐渐失去了往日繁华。

2018年,草塔镇启动老街提升工程,就是按照明清时期的风貌进行综合环境整治,让老街“复活”。

漫步街头,流淌在我们脚下的是一条明代古水渠石蟹堰。相传,这是明朝安庆知府、诸暨人杨肇泰为改善家乡用水条件而修筑的。特别是它的暗堰部分,设计与建造极为巧妙,根据五洩江流向,择定最佳地址,于中横截河床,深挖沙石形成主堰身,再斜叉数条支堰身,形成“鱼骨”造型。在地下以巨石垒砌成堰坎,在上面覆盖沙石以还原江流河床。

水道,正是草塔老街与众不同之处。为保持水道水源常年充沛、清澈,草塔镇在整治中还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将北面灵泉、五洩江的清水引入集镇,串联南面的渎溪江。明清建筑搭配源头活水,草塔老街一下子“灵”起来了。

华灯初上,古镇泉水叮咚,如梦似幻的老街惊艳了时光,也征服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跃成为诸暨的新晋“网红”。

灿烂非遗

聚集的氏族,热闹的市集,为草塔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留下了灿烂的非遗文化。

朱家抖狮、赵氏抬阁、杨氏龙灯、顾氏插尖……草塔的非遗文化与当地的姓氏以及传统庙会密不可分。

比如朱家抖狮,与赵氏抬阁、杨氏龙灯同时产生。北宋靖康之耻后,赵氏与杨氏因战乱先后逃居草塔,但因诸多原因彼此一直明争暗斗,尤其因水源灌溉问题争斗愈发激烈,直至清朝官府介入争斗才逐渐平息。借此良机,夹在赵氏、杨氏中间的朱家受斗岩石狮启发,提议每年二月十九传统庙会之际,抬阁迎春龙狮呈祥,以示邻里和睦相处。这个提议得到深受争斗之苦的赵、杨二族赞同,赵氏抬阁、杨家舞龙、朱家抖狮遂由此而来。

如今,作为一项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有机结合的表演娱乐项目,朱家抖狮已是国家级非遗。舞时拉索,使球动狮舞,故得抖狮之名。出迎时,四个青壮大汉扛笼而行,后有八人牵线,控制彩狮在狮笼中或跳、或抖、或扭、或举趾搔耳,再由一位会武功的引狮人抛球逗狮,彩狮合鼓点翻滚起舞,表演出抖、调、腾、扑等各种姿态,再配以女子威风锣鼓吹奏敲打,尽显欢庆气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朱家抖狮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虽因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但最终传承至今。

赵氏抬阁同样得以传承,这种旧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既需要有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巧妙的力学平衡原理,又含有杂技戏曲舞蹈音乐的综合成分,是民间重大庆典迎社庙会中的重要娱乐活动项目。

作为草塔赵氏集居地之一的莼塘西村,对抬阁技艺进行了重点挖掘、整理,在2017年的草塔庙会上,让中断了半个世纪的赵氏抬阁重新登上了舞台,向人们展示了这种古老民俗的魅力。

此外,还有杨氏板龙的高大峻险、讲究气势,顾氏插尖的源远流长、寓意吉祥,都让草塔的非遗文化熠熠生辉。

袜业之源

草塔古镇的兴旺,离不开农业经济以及手工业的发达。

历史上有“诸暨三如”之说,即“如丝之苎,如拳之栗,如锦之桑”。如丝之苎的苎麻、如锦之桑的蚕桑,一度为草塔的传统特产。

苎麻的生产加工,自古就是草塔人的擅长之事。明弘治《绍兴府志》即有“山梭布,以麻为之,诸暨灵泉乡产者,精好纤密如罗,漱之以水、辄成縠纹”之记载。

1937年,诸暨第一家缫丝厂在草塔上史畈建成,曾生产“西施牌”白厂丝。1965年,草塔有了“诸暨第一丝厂”,直到2003年12月停产。1979年后,草塔开始用手摇袜机生产尼龙袜,后来又发展为电动袜车生产,袜子品质有了较大提高。到1998年,草塔袜业又引进了高档进口电脑车,产量、质量、款式越来越好,并走向国际市场。如今,袜业依然是草塔镇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占据着全镇工业产值80%~90%的份额。

千百年来,草塔人对于手工艺的执着早已深入骨髓。在草塔农村,许多家庭都喜欢早早地送子女拜师学艺,学就一门手艺,借以养家糊口。

也正因为如此,草塔的手艺工匠众多,素称“百工之乡”。木匠、桶匠、竹篾匠、鞋匠、铁匠……种类多达60余种。


作者:记者 徐霞鸿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