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者 说
杨军燕
王家井镇党委书记
“万顷良田翻碧浪,千山沃土沐斜阳。”王家井镇,地处诸暨市南。浦阳江、洪浦江萦绕其间,水系发达、湖畈遍地。上千年来“王家有井”的“井”文化,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文化,造就了王家井镇耕读传家、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
王家井镇党委依托诸暨市委市政府城南开发、“北承南接”战略部署契机,紧紧围绕“美丽王家井,城南会客厅”建设目标,不断深化“三服务”活动,以“融入、融合,精品、精致”为主方向发展美丽经济,促进文旅结合,助推乡村振兴,力争构筑“创业、宜居、生态”型城郊特色小镇新格局,扮靓城市南大门。
地名说
王家井
王家井镇,起名源于王家有一口井,为村人共汲,故名王家井。
风情园
凉风洞
王家井镇十三房村西有一座石彭山,清光绪《诸暨县志》载:“山多石,层累而上,若堆积然,俗传钱镠鞭石聚此。有洞五,最异者为凉风洞。风自洞中出,听之有声。以瓦缶贮水当洞口,则液液然渗出,物理之不可解如此。洞中暗,间有石窍,日光射下,荧然如星。”
舌尖之上
洋湖藕
洋湖畈地势低洼,长年受泥沙冲积、洪水浸灌,淤泥肥厚松软,水草繁茂、腐殖质多,特别适合莲藕生长。洋湖藕的最大特点是粉嫩。
用洋湖藕灌上糯米煮,清香而鲜美。用洋湖藕烧菜,可制成藕片、藕丝、藕块,是当地婚庆喜宴的三道特色菜肴。洋湖藕粉,取一勺放上糖,经开水一冲,其味道胜过西湖藕粉,是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滋补佳品。
藕全身是宝,若把新鲜的荷叶晒干,是酒厂封坛的绿色包装,其余剩下的藕节也可制成一味良药。
清风莲结 吴玉女 作
诸暨市王家井镇政府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公园,公园正中有一口新建的六角井,旁有说明:王家有井,千年有余,合村之力,始建于宋……民风淳淳,饮水思源。
王家井镇,起名源于王家有一口井,为村人共汲,故名王家井。
王家这口井,早已湮灭不知踪影。其实,整个王家井镇也难觅几口井,但是饮水思源却成了这个镇的精神传承,千余年来,生生不息。
时光深处
王家井镇位于诸暨市南部,浦阳江自南而北流经该镇。王家井距市中心9公里,连接诸南四乡镇,也是诸暨通往金华、义乌等地区的必经之道,地理位置优越,镇政府驻地王家井村。
车子从绍诸高速下来,驶上诸安公路,两旁是大片的绿化带,连电线杆上都贴上了五彩纸,与春天里的花花草草融为一体,煞是好看。远远就嗅到一股青草味,仿佛一下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联想到在高速上看到的“美丽王家井,城南会客厅”宣传语,一到此地,发现确实名副其实。
从诸安公路进入王家井镇,要经过一座簇新的水泥大桥,名叫千秋桥。问起桥名,没想到竟与越王勾践有关。
明代骆问礼《千秋桥记》云:“俗传勾践隐居勾乘时,嗣君率众朝迎,即命架桥二所,曰万岁,曰千秋,今千秋桥当洪浦港之冲,往来尤剧。”
10多分钟后,视野中出现了王家井镇凤仪村,这个美丽的名字来自“有凤来仪”这一成语。
走进凤仪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600岁的大樟树,村民用鹅卵石和不锈钢,把它圈起来加以保护。
樟树太大太老了,树干分成两枝,旁逸斜出,主干空了,用水泥填注着,分枝用石柱顶着,仿佛一位老者的拐杖。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棵老樟树上,长出许多嫩枝,一派生机盎然。
住在老树旁的耄耋老人告诉我说,这棵古树,见证了村子的过往岁月,许多村民因此把它看成神树,经常有人来此敬香,叩拜,祈求神树的护佑。
旁有一座石拱小桥,名叫玉锁桥,已有107年历史,桥身覆满藤蔓。
站在百年樟树下,松风阵阵,溪水潺潺,古意悠长。
凤仪村确实历史悠久,村里有一座鱼梁书屋,亦名豹隐书屋,明代建,用两根鲸肋骨做书屋的梁,各长2.52米,略呈弧形。主人楼兆芳,据说他在海宁教书时有一弟子考中进士,为谢师恩,送给老师两根鲸肋骨及匾额。楼兆芳回家乡后,见村里孩子读书不便,便用鲸肋骨为梁建造一个私塾。
可惜,鱼梁书屋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坍塌,但是耕读传家却长久地成为了这个小乡村的传统。
王家井镇政府干部建议我再去王家井老街走走。老街长300米宽2.5米。我的眼前,没有古旧木板门,没有老剃头店,没有弹棉花店,什么都没。它只是一条水泥铺就的幽静小巷,新居旧屋错杂其中,里面住着平常人家。
清光绪《诸暨县志》载:“王家井,村在浦阳江东,有市。”这条曾经商贾云集的老街,在上世纪90年代在新旧更替中消失。
与仿古老街比起来,我倒更喜欢王家井的老街,它仿佛一位老人,阅尽世事沧桑起落,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悄然退出舞台。
千秋桥,老樟树,鱼梁书屋,老街,我的目光牢牢地羁留在这些场景和画面中,一鳞半爪,构成我对王家井镇的最初印象——这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小镇。
技高艺精
小至一口井、一间书屋,亦或是一门手艺,在王家井镇都会被认真对待,用心经营。
在镇文化中心“非遗”陈列室,墙上展示着王家井镇的4个非物质遗产传承技艺项目——螳螂拳、棉絮弹制技艺、竹笠制作技艺、洋湖坛制作。
寻常手艺,遍地开花,为何在王家井镇却成了“非遗”?
我要求见见螳螂拳传承人郦松庭,被告知,他因年事己高,去年过世了,他的子女都会打螳螂拳,但是现在人不在镇上。
“假如你有兴趣,可到王家井镇初级中学观看学生打螳螂拳,该中学是螂螳拳的‘非遗’传承基地。”王家井镇政府工作人员说。他们后来把我领到由王氏宗祠改建而成的王家井文化礼堂,礼堂里辟有一间螳螂拳文化馆,专门介绍螳螂拳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螳螂拳谱,以及各种照片、获奖证书、奖杯等等。
1921年出生的郦松庭,王家井村人,7岁习武,12岁师从二叔练习螳螂拳,从此拳不离手,被省武术协会授予发展武术特殊贡献奖。
现在,郦松庭的儿女接过老父的接力棒,在学校、村民中大力推广螳螂拳,既强身健体,又普及中华武术。
螳螂拳传承人郦松庭已经不在,洋湖坛制作手艺传承人之一戚仕文还在。我决定前往看看。
在绍兴陶瓷史上,素有“绍兴老酒诸暨坛”之称,洋湖酒坛因其质坚通气,是盛储黄酒的绝佳器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走过洋湖荷花湿地公园,来到洋湖陶艺馆,戚仕文已经在那儿,80出头的老人,人精瘦,肤黝黑,手粗糙皴裂,青筋迸起,连手指缝都嵌着黄泥。
戚仕文从1958年开始学做陶瓷,后来成了制坯大师傅,四面八方的陶器厂都来请,非常吃香。几年前,窑厂因为污染环境而被政府关停了,他也就此歇了手。
为了不让洋湖陶艺失传,洋湖村专门新建了陶艺馆,戚仕文又成了这里的大师傅,时不时在此露一手。前不久,杭州有个企业家,在参观了洋湖陶艺馆后,提出合作开陶艺馆,恢复烧制陶艺技术,但是前提是恢复烧制陶瓷的窑子,这似乎是个现实难题。
拳师、制陶匠人、篾匠、弹棉花匠,一直被视为下里巴人,但在王家井镇,这些技高艺精、名声远播的匠人被摆到较高的地位,村镇或为他们“建馆立传”,或写进乡土文化读本里,延续和丰富着手艺的内容。
今年王家井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要实施“三大战略”——环境优镇、文化兴镇、产业强镇。文化,是兴镇之要,必须把文化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发掘培育,助力品牌建设,推动以文立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
如果说,环境是外在美,那么文化就是内在美,内外兼修,才能让美丽王家井更富内涵和韵味。也因此,我明白了王家井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非遗”技艺了。
田间风情。 (图片由王家井镇政府提供)
谷物飘香
王家井镇历来被称为诸暨粮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涌现出大量的种粮大户,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等领导先后多次到王家井视察粮食生产。1992年,王家井镇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之一。
到了本世纪初,王家井镇农业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了种粮,还出现了以经营绍兴鸭为主的诸暨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特色农业企业。
新南村是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暮春时节,走进这个种粮村,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一片静谧,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鸟儿在田畈里欢快地唱着歌。
陪同采访的小周说,这片1000余亩的稻田里,种的是单季超级水稻,夏天播种,秋天收割。届时这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挂在枝头,稻田边的芝麻、波斯菊争奇斗艳。学生、市民纷至沓来,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农业观光园。
新南村文书一脸自豪地说,去年10月,“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现场会”在这里召开。说来还真神奇了,这片试验田,化肥施用减量20%,农药减量近50%,粮食却增产了4%。去年,单季晚稻亩产最高达到1030公斤,产量年年有增长。
这其中的奥秘就是高科技种田。在这片试验田,使用可同步除草的插秧机、精确喷洒农药的无人机,以达到农药化肥减量、粮食增产,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旭村是当地有名的“花果小镇”,从粮仓到花果小镇的转型,得益于62岁的村党总支书记赵吾美大力推进。
当前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生产成本“地板”升高,要化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几年前,有位广西老板有意在王家井搞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水果黄瓜、水果玉米、樱桃、番茄等特色农产品。赵吾美获悉后,拉着他们踏看新旭村的一块坡地,从晚上12点一直看到凌晨4点半,赵吾美全程陪同考察。
不久,一个1万平方米的连栋大棚建起来了,里面无土载培各种水果蔬菜,卖到绍兴、金华等地。
赵吾美站在坡地上,手指着对面正在平整的一大片土地对记者说,那是二期工程,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届时可大量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通过特色果蔬基地采摘品尝,带动乡村旅游。
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强镇,王家井镇不仅有农业企业,还有很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浙江二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空气净化方案运营商,诸暨利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则专业生产各种除尘器,成功挂牌新三板。还有洋湖工业园区、淀荡畈工业园区……未来王家井镇一方面着眼于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另一方面聚焦高科技高产值项目,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