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原创
直埠通衢走四方
2019年04月24日 09:08:32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主政者 说

石海斌

直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交通便捷、依山傍水、古韵悠长、宜居宜业,直埠风景独好。浙赣铁路、杭长客运专线、杭金衢高速公路、诸永高速公路、03省道东复线穿镇而过,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杭州第二绕城高速西复线将直埠融入了环杭半小时生活圈,融杭发展“桥头堡”的地位日渐凸显。直埠镇招才引智,实现从传统鞋业向智能制造产业的蜕变,俨然成为高新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直埠镇优化管理、创新思路,打出了“三颗红心”的组合拳,推广出租房安全管理的“红心租”模式;建设提高农村宅基地指标利用率的“红心居”工程;深化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优化乡风文明的“红心书”治理。开展“富民强村”专项行动,成立房产中介公司,推介闲置农房;成立村级劳务公司,规范村级派工;成立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村民灵活就业,统筹谋划推动实现直埠镇高质量发展。

地名说

航道直通而成的商埠

直埠镇以驻地直埠村而得名。相传,明朝年间,傅氏的祖先从金华浦江县白马桥迁于此,那时陆上交通不便,为使南北地区联系方便,把北由长澜起,南过赵家埠,直至诸暨县城的一条主航道直接贯通,变成一个水陆交通便捷的商埠,由此得名直埠。

风情园

直埠火车站

直埠火车站建于1931年,距离杭州站69公里,隶属上海铁路局杭州铁路分局管辖,后归上海铁路局金华车务段管辖。直埠火车站为四等站,办理客运、货运业务。2005年沪昆线进行截弯取直工程,新线不再经过直埠。随后,直埠站被撤销。

直埠火车站坐落在直埠商业街的西面,张黄广福庙的南边。如今,虽不能看到当年车站完整的建筑、完善的设施,却能依稀看到它的轮廓。

根据《诸暨县志》记载:浙赣铁路的前身为杭州江山铁路,诸暨境内长56.7公里;民国十九年(1930)动工兴建;次年7月,诸暨段建成通车。诸暨境内设6个火车站:湄池、直埠、白门、诸暨、牌头、安华。

当年方圆十余里,东至江藻、墨城坞;南至下水阁、汪家桥;西至云石、大桥;北至桌山、姚公埠的民众都靠直埠火车站乘车出行。

姚公埠“水龙节”

一年一度的姚公埠“水龙节”始于1921年,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与傣族的“泼水节”媲美。

在漫长岁月里,这里的村民大部分居于草舍,故火灾频发,村民们深受火灾之苦。为了及时消除火患,大约从民国十年(1921)开始,确定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为“水龙节”。

到了“水龙节”那天,村子里的水龙,都要拉出来比武操练。当地的村民都会走出家门,在江边观看水龙演练。根据祖辈们的代代相传,水龙是乾隆年间村里添置的“家当”,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鱼米之乡直埠镇 吴世照 作

诸暨市直埠镇,因旧时为通达四方、商贾云集的埠头而得名。这里,厚载历史,在水一方,小桥流水中时光悄悄流淌,白墙黑瓦里岁月深浅刻画。这里的每一处古迹都是那样别致,流淌着浓浓乡愁,述说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埠头上的创业故事。这里成了承载乡愁记忆的集中地,让老一辈的直埠人想起年少时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让年轻一辈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

如今古老的埠头在黄昏的夕阳下,依旧荡漾着水乡的梦幻,袅袅的炊烟弥漫在河道两岸,埠头的魅力,藏在江南的故事里,藏在柔柔的水波里,也藏在直埠人的心里。

千年埠头

直埠,因埠得名,是古时繁华的水运码头。曾经的埠头,满目繁华,风光无限。

相传,明朝年间,傅氏的祖先从金华浦江县白马桥迁于此,那时陆上交通不便,为使南北地区联系方便,把北由长澜起,南过赵家埠,直至诸暨县城的一条主航道直接贯通,变成一个水陆交通便捷的商埠,直埠由此得名。

浦阳江西江从南到北贯通直埠全境。千百年来,这条江一直是诸暨市域内最重要的水运交通要道之一。这条江不只是承载诸暨上百万民众的生命水源,也是一条文化之河、商贸之河。而直埠就是其流域中的重要节点。这样一个水陆交通的汇聚点,怎么能没有历史和人文的交错呢?

直埠是浦阳江水滋养起来的,伴江而生的小镇,虽然沿江的老百姓如今不再需要“靠水吃水”,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至今,该区域还留有码头的功能。这充分显示了,在直埠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水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埠头,是码头、港口的雏形。埠,从土,为泊船之所。濒水,商贾往来,水行山处,称作埠头。埠头,本作“步头”,水行止步的意思。后来专指商贾泊船的地方。

直埠镇姚公埠村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商埠,它是一个沿浦阳江西江而建的狭长村子,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之前。据传,在宋朝时,姚氏祖先由富阳迁徙至此地定居。因村子坐落于江边,江上无桥,姚氏祖先乃备渡船供人东渡,故名姚公渡。后设船埠,遂称姚公埠。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曾经是水运要津。古时的姚公埠商贸繁华,会馆、店铺、钱庄、当铺、茶馆林立,丝竹行令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被称为“小杭州”。

姚公埠1500多户人家,却拥有近千间清代、民国建筑,这些古建筑群几经天灾和战火的洗礼,风采依旧。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一段历史,诉说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拼接有序的青石板依然鸦雀无声地横亘在历史中转的地方,它凹凸光滑的身躯负载了埠头千年的岁月。市集的喧嚣,车轮的疾驰,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深深地烙在了它高高低低的脊背上,成为无法抹去的古老符号。

曾经,姚公埠的江上游走着一排排船只,码头穿梭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老船工的生意因此很是红火。毕竟,无论是运输还是摆渡,船是江边人最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如今,这些景象都已沉寂于历史的烟云之中。然而,留下的埠头文化依然触动着老一辈的心灵。

凭借浦阳江西江的舟楫,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等均到此做生意。繁华过隙数百年,古渡埠头今犹在。

浦阳江静静地流淌千百年,勤劳智慧的姚公埠人靠水吃水,掌舵划船、下江捕鱼的营生,传了一代又一代。

旧时的姚公埠作为水运码头,上溯可通浦江,下行直达杭绍,是杭州至绍兴的黄金水道。如今,作为码头的姚公埠依旧延续着往日的繁盛,具有集装箱装卸功能的姚公埠万兴码头在这里矗立。越来越多的姚公埠人,跳出了浦阳江狭小的江面,把捕鱼的网撒向天南海北。小小的木壳船,换成几百吨级的钢板船,划出浦阳江,驶向杭嘉湖,驶向全国各地。

姚公埠。 (图片由直埠镇政府提供)

鞋业之乡

直埠,以鞋著称,是闻名四方的鞋业之乡。挖掘鞋履文化,一双鞋承载一部历史。

中华鞋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类从赤足到“裹脚皮”,再从草鞋、皮履到布鞋、木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无数种不同类型的鞋。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鞋的发展,历经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漫长过程,推动了人类服饰的改革与发展;从制作工艺本身来说,鞋还是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紧密相关;从思想道德角度来看,“行必履正、无怀侥幸”,更是达到了道德文明的至高点。

鞋履,和所有服饰一样,是一种文化载体,并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鞋履往往代表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

鞋业是直埠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多家鞋业企业的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60%左右。这个在当地超过一半人从事的富民产业,30多年前,竟是由一双保暖鞋带动起来的。

直埠鞋业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广友鞋业创始人张乃光的引领。早在1984年,在直埠镇中当民办教师的张乃光,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与在诸暨鞋厂工作的亲友一起,办起了直埠镇第一家制鞋厂。

1987年,张乃光的鞋厂生产的保暖鞋大卖,这让在贫困中挣扎的当地村民眼前一亮,大伙抓住商机纷纷效仿,陆续办起了鞋厂。最多时全镇拥有上千家制鞋企业。

但一哄而上野蛮式的疯长,让直埠鞋业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竞争最激烈时,一双保暖鞋只卖几元钱,根本无利可谈。再加上保暖鞋受天气影响极大,遇到寒冷的冬天,每家鞋厂几乎都要卖断货,而一遇到暖冬就大量滞销。

这时候,部分企业开始在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上下功夫,联手知名品牌提升品质、丰富品种。在时代的浪潮中,直埠的鞋企开始转型升级,重设计,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市场。鞋的品种也从单一的保暖鞋增加到春秋鞋、童鞋、外贸工艺鞋、凉拖鞋、雪地鞋、布鞋,等等。

1994年,当时诸暨城区到直埠的8路车开通,这辆车被称为“鞋乡8路车”,客流大,班次较密集,呈现的就是当时直埠鞋业繁华的景象。

纵观直埠的鞋业发展史,鞋履始终贯穿于民间百姓的手工技艺中,融汇在芸芸众生的民俗生活中,蕴藏在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是历代人民创造、传承、享用的文化财富和智慧结晶。

直埠鞋业,是一个鞋履品牌,更是一个文化符号。直埠人深耕鞋业30余载,传承文化,将生活、梦想与事业串起来,并乐此不疲。

篮球之热

直埠,因球而动,是响彻民间的篮球之乡。这里的篮球文化底蕴深厚,篮球运动蔚然成风。

据记载,直埠镇姚公埠村是诸暨市成为“全国篮球之乡”的发源地。早在1928年,诸暨农村第一个篮球场就是在姚公埠姚氏公学(后改为姚氏完小)初建的。此后,篮球运动在姚氏完小蓬勃开展。同时,其他学校也出现篮球运动热。1947年,桌山日新小学建造了篮球场,并在当年10月举行了下北区小学生篮球赛,10多支小学篮球队参加比赛。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堪称当时县城内小学篮球比赛之冠。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1942),篮球运动蓬勃兴起,姚公埠的“吴兴队”“飞马队”“群力队”“学习队”“五一队”,三赵的“飞虎队”“新民队”,源潭的“飞云队”,紫草坞的“紫婴队”等篮球队活跃在诸北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篮球运动迅速掀起。广大农民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十分喜爱篮球这一强身运动:特别是青年,自发组成篮球队,并以“跃进”“先锋”“红联”等新鲜时尚的词语给篮球队命名。许多村子都用木头造起了篮球架,把泥地平整为篮球场,每到早晨、傍晚时分,篮球场上都有青年在练球、赛球。

1975年国庆节,姚公埠村举办篮球邀请赛,160支篮球队参赛,成为当时诸暨篮球史上创纪录的大赛。1984年元旦,直埠乡举办迎新春篮球锦标赛,120多支篮球队参赛,盛况空前。同年9月,中下赵篮球队代表浙江省出席全国农民“丰收杯”篮球赛,并荣获第六名,成为诸暨篮球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盛事。此后,篮球运动在各个乡村全面铺开,出现了少年、青年、壮年甚至老年人加入篮球运动的热闹场面。青年女子也卸下浓妆,穿上运动衫,英姿飒爽地跑上篮球场进行锻炼和比赛。

在姚公埠举行的篮球比赛很多,看者云集。比赛中建立的友谊感人肺腑,除相互切磋球艺之外,大家帮困扶贫,情同手足。篮球成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人们为之欢呼雀跃。

如今,姚公埠的篮球之风弥漫至整个诸暨,作为“全国篮球之乡”,诸暨本土的篮球联赛也称得上是浙江省内最火爆的民间篮球联赛之一。

直埠一直有全民健身的氛围,映射着直埠人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作者:记者 童 波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