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原创
春来江藻绿如蓝
2019年04月24日 09:05:56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主政者 说

张营

江藻镇党委书记

江藻水乡,沃野千里,果蔬飘香。水系纵横,航运便利。古老雅致的宗祠,传承千年的家训,营造出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江藻。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江藻镇奋发进取,激流勇进,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腾飞,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繁荣,环境在治理中持续改善,交通构建“水陆空”体系。古镇江藻,青春焕发,欣欣向荣。

地名说

藻类丛生故名江藻

有关“江藻”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宋朝时,浦阳江此段无堤坝,江水流经村前,成为了一片藻类丛生的地方,故得名“江藻”。

风情园

九江山圣姑殿

圣姑殿位于江藻镇九江山腹部,占地数亩,四周青山环绕草木葱茏。殿大门前有平坦的大场地,殿正中门框上,挂着乾隆所书“江南第一山”的门匾。圣姑殿分正殿(前大殿)、后殿(后大殿),还有厢房、戏台等。

正殿是圣姑娘娘的行宫,柱子高大,大殿宽敞,正堂上自右向左为钟姑、孙姑、柳姑三姐妹,三位圣姑的神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端庄大方,雍容娴雅,慈眉善目,目光柔和。

正殿前面原有戏台(现已不存),建筑雄伟,飞檐翘起,外施金粉。屋檐下承牛腿,牛腿上有浮雕,工艺水平堪称一流。旧时重阳节这里演戏,热闹非凡,几天几夜人流不断,香火旺盛。

传说圣姑能呼风唤雨,每逢旱季,周边百姓集结成队,从行宫中抬出泥塑喷金的圣姑娘娘,一路游行几十里路,敲锣打鼓,炮仗连鸣,据说这样可以求得甘霖。年复一年,圣姑殿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前来朝拜,九江山也被叫做“灵山仙境”。

西施塘

西施塘位于江藻镇银江村钱池自然村。其名来源于一个关于西施的传说。春秋时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了,只好答应了吴王的条件。于是范蠡送西施去吴国,他们乘坐龙舟北上,到了这个村口埠头,只见挤满父老乡亲,渔夫在江中拦住龙舟,乡亲们想看看西施的绝代芳容。范蠡理解百姓心情,到埠头理应让西施出来告别乡亲,但又怕人多拥挤,乡亲受伤。一个渔翁出面求情,献上一策,凡是想要见西施者,投钱一枚,范蠡答应,众人大喜。乡人排起了长队,铜钱像冰雹一样落在甲板上,转眼工夫,船舱已满。范蠡忙叫士兵在埠头边挖一个大坑,转眼坑又被铜钱填满,范蠡指着村头的大池塘道:“将钱掷此!”不料这个村的人走了,那个村的人又来了,铜钱把大塘也填满了。面对一池铜钱,范蠡感慨万分,连声喊道:“好个钱池,民心可用。”龙舟启行,范蠡令官吏把钱上交给国库,以作国用。于是,这个大池塘就叫作“西施塘”。

十里荷塘十里香 金康华 作

江藻以水为美,因水而兴。碧波荡漾的雁宿湖,纯净如玉的西施塘,波光粼粼的浦阳江,水网密布的连七湖。秀水环绕,勾勒出一个鱼米之乡。

自宋朝钱氏迁居江藻以来,漫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在这里,宗祠庙宇,古色古香;耕读传家,乡风淳朴;山川秀美,人才辈出;湖畈良田,物华天宝。

水乡秀色

江藻镇位于诸暨市北部,浦阳东江、西江自南而北流经境内,诸湄公路贯穿全镇,诸永高速公路在江藻设有互通口,水陆交通便捷。这里山明水秀,如诗如画;田园风光,独具魅力。

江藻镇历史悠久,宋时属西长安乡六十六都吴墅里、孔胡里。“江藻”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宋朝时,浦阳江此段无堤坝,江水流经村前,成为了一片藻类丛生的地方,故得名“江藻”。

从江藻得名可以看出其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水成就了江藻。古代此处为沼泽地,由江水带来的泥沙沉淀堆积而成。先民开凿渠道,挖塘造田,修桥铺路,经过千年的治理,形成小桥云集、清流绕村、鱼塘遍布的格局。

江藻大部分地区是湖畈平原,有连七湖、下四湖、竹月湖、墨城湖等湖畈,其中连七湖面积最大,内有良田万亩。湖畈地势低洼,湖荡密布,水草丰茂。

浦阳东江、西江自南向北流经江藻镇境内,河道弯曲又交错,多河漫滩地形,构成大面积冲积平原。历史上诸暨北部逐步围湖造田,有“诸暨湖田”之称,谚语曰:“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江藻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旧时江藻盛产莲藕,杭州市面上的“西湖藕粉”,大都出于江藻。如今,江藻的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草莓、葡萄等优质水果,是江藻的一张金名片。水乡江藻又有“水果之乡”的美誉。

在江藻,每一个村庄都有着如画的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赋予了这些村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土地之上繁衍生息的人们,耕读传家,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江藻村,是江藻镇诸多村庄里,人文气息最为厚重的。南宋初年,钱武肃王钱镠七世孙钱奎,携带儿子钱确迁居江藻明镜里,也就是现在的江藻村一带。钱氏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延绵千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建有三庙六祠堂二牌坊。其中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经过保护性修复已经改建成村文化礼堂。村里有“进士第”历史遗迹,是明朝万历时进士钱时的宅第,岁月沧桑,遗韵袅袅。

如今在江藻村的公路边,还可以看到让江藻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遗存——雁宿湖,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大地之上,有着“小西湖”之称。

雁宿湖,当地人又称其为“江藻大塘”。湖中原先有一土墩,树木高大茂盛,常有鸟类栖息,故名雁宿湖。据传,明朝进士钱时之母想游览西湖,但年事已高,不便远行,钱时为孝敬母亲,模仿杭州“西湖十景”,在雁宿湖周边开发了“江藻十景”。如今雁宿湖经过新一轮的改造,更具魅力,俨然成为了居住的理想之所。

水乡船运

江藻镇因其秀美的水乡风光,因而有着“水乡明珠”美誉。这方秀泽,不仅赋予了江藻宜居宜游的人文环境,而且因水系发达,通江达海,浦阳东江、西江自南而北流经于此,水运通行航道达11.5公里,对于发展航运业而言,得天独厚。

沿岸船民靠江为生,曾经,一条破旧的小木船,既是他们生产活动的场所,也是世代生活的家园。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江藻的船运方兴未艾,一批勤劳善良的船民“跑码头”经营沙石生意,借助水运闯出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

江藻镇汪王村,位于江藻镇西北部,东南面是连七湖,西北面靠浦阳西江,水陆交通便利,船运业发达。在村里,很多村民从小就和船打交道,成年之后,便跟着父辈们跑船,他们是船民生活变迁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船运业作为汪王村的特色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诸暨乡土志》中记载:“民国八年,杭诸轮船公司成立,汽船始通航杭诸间,途经汪王埠。”汪王码头在历史上十分繁荣,其位置优越,位于诸暨、杭州、绍兴大三角内,内河航道可直达京杭大运河等。20世纪80年代,船民普遍用的是手摇船,“空江五更潮水生,橹摇一舸随潮行”,众多勤劳善良的汪王人靠船运发家致富。到20世纪90年代,汪王村成为诸暨首个水运村,当时全村共有220多条船。近年来,汪王村的船运更加发达,航船也不断升级换代。船民胆大敢闯,远航“淘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汪王村里一幢幢洋房错落有致,成了船民岸上幸福生活的写照。汪王村从改革开放初期仅是浦阳江畔的一处货物集散地,到现在可以全年保证上千吨的货船通航,这个水运专业村成为浦阳江内河水运转型发展变化的缩影。

船民以船为伴,靠江为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气象万千的大时代里,他们不仅仅是船运发展的眺望者,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如今在汪王村的村口还立着这样一座有关于船运文化的雕塑,它静静地述说着历史,同时也在提醒人们不忘今天的美好生活。

江藻镇银江村,位于江藻镇西北部,和汪王村有着类似的地理条件,航运业同样是银江村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汪王村船运业蓬勃发展的关口,银江村村民借助良好的地理优势,敢闯敢拼,顺势而为,“银子从江口而来”这句俗语,便很好地道出了航运在银江村村民心中的重要性。目前该村是诸暨市水上运输专业村之一,在多个水运专业村中运力最大,目前总运力达16万吨,占诸暨全市的近四分之一。银江,以水为媒,因水而兴,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江水如练,银光闪耀,映照出一个崭新的银江村。

田间风光。 (图片由江藻镇政府提供)

水乡名士

江藻的水,是诗情画意的水,富有笔墨的芬芳;是历史悠远的水,富有文化的积淀。这水,是柔软的,同时也是刚毅的,是静谧的,也是澎湃的。在江藻的历史上,诞生了众多仁人志士,才俊英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赋予了这片土地底蕴、风骨与灵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于其上的人们,受土地之馈赠,世代繁衍,欣欣向荣。同样地,一方沃土,也因为历代才俊迭出,而名扬千里。

行走在江藻村,整修一新的钱氏宗祠已作为文化礼堂,成为江藻村村民的精神家园。礼堂里,《钱氏家训》书写其上,金玉良言,历经千载,依然如晨钟暮鼓,声声入耳。家训是人们的心灵皈依,也是人们的行动准绳。

江藻村人杰地灵,宋代有进士钱奎和钱确,明代有进士钱时。到了近代社会,还有印染专家钱子超,有热爱教育的小学校长钱天权。抗战时期,革命志士不堪外侮,涌现出了钱之棼、钱伯松、钱梦清、钱梦友、叶巧云等英雄儿女。

吴墅村,据传宋代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俩在此建有别墅,因而得名“吴墅”,村名沿袭至今。吴墅村名人众多,民国时有名士卢临先,他早年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后来为诸暨百姓修路兴学,这里还有著名的现代书画大师李麟童。

墨城坞村位于江藻镇中南部,背山面水,风景奇秀,令人陶醉。这里不仅山水美,还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耕读传家,文风兴盛,素有“文墨成风”之称,由此得名“墨城坞”。

从明清到现在,文人名士荟萃,明清时有“墨城七进士”,为寿尧臣、寿成美、寿邦宁、寿以仁、寿致润、寿奕磐、寿致浦。到了近代和现代,这里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吴江(原名寿乃芳),经济学家寿毅成、寿勉成兄弟,大学教授寿望斗(父)、寿绍松(子)、寿绍文(子),高级工程师寿子琪、寿震东。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也是墨城寿姓的后代。旧时,墨一自然村的高畈祠堂里悬挂着知名的“朝元”匾,这是清朝皇帝御赐给寿朋飞(寿镜吾儿子)的,另外还有“进士”“魁元”等三十多块匾额。

墨城坞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20世纪30年代初,墨城坞村的共产党员寿乃书等人,在我党的领导下组织革命群众参加农民暴动。到了抗战年代,抗日烽火在墨城坞熊熊燃烧,1937年2月,高畈祠堂里开办过“农民夜校”,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1944年5月27日,在“墨城坞战斗”中我党的军队成功地阻击了敌军,战斗英雄朱学勉壮烈牺牲。

历史如水,奔腾向前,这些才士高俊、仁人志士,成为了江藻奔腾历史中的注脚。继往开来,先贤的精神在此蔓延传播,激励后人,奋进开拓,勇往直前。


作者:见习记者 於泽锋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