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毛泽东旧居。
1928年冬,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面对暂时的革命挫折,毛主席在八角楼奋笔疾书,振聋发聩地提出“边界红旗始终不倒”,孕育出万千革命惊雷,刺透历史的沉沉迷雾,引领井冈星火九州燎原。
1928年到2019年,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积贫积弱的东方大国一步步迈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实现这一转变的精神内核,其源头正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3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井冈山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参观。一条卵石甬道从停车场通往八角楼,甬道右边是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与黄色土坯房,左侧是清澈的溪流,山泉潺潺,不舍昼夜。
甬道边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枫树,与一块巨石相簇而立。枫树在石头下萌芽、扎根,最后撑破巨石,傲然挺立。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主席经常在树下看书、思考问题。他告诉革命群众:“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伟人豪迈的声音,洞穿历史烟云,掷地有声;伟人坚定的信仰,穿越浩翰时空,动人心魄。
走进枫树右前方的一座小院,一幢两层小楼格外醒目,门楣上挂着“茅坪毛主席旧居”匾额,这便是国人熟知的八角楼。
走进主席旧居,沿着窄而陡的木楼梯,登上小阁楼,映入眼帘的是主席使用过的木床、桌椅、砚台、油灯。除此之外,再无长物。
“1928年,面对国民党军队多次疯狂的‘会剿’,个别官兵情绪悲观,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为此,主席在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下,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为风雨飘摇中的中国革命点燃了信仰的灯塔。”讲解员动情的话语,让听者动容,思绪万千。
来自辽宁大连的公安民警沈景刚凝视着主席栖身过的陋室、使用过的油灯,眼角泪光闪现:“这次来井冈山学习,是为了汲取信仰的力量。这间简陋的房屋和这盏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道路的油灯,唤醒了我心底最深沉的崇敬,让我找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力量之源!”
步出主席旧居,仿佛置身于红色的海洋:一队队身穿红军服的学员、游客,高举着红旗,秩序井然地排队等候参观。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自信。在他们的身后,是罗霄山脉耸峙的群峰、参天的古木、怒放的杜鹃,无声诉说着90多年前革命的艰辛与伟绩。
一动一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时空的界面,一面是历史的沧桑,一面是现实的欢腾。强烈的反差,让人的身心顿时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附包裹着,久久无法平静。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滋养过中国革命的井冈山精神,必将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积蓄负重前行的充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