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沉睡一年的茶芽也争相往外冒。作为茶叶大市的绍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茶季。然而,春茶好喝却难摘,采茶工难招成为茶农面临的一大难题。(3月21日《绍兴晚报》)
采茶工难觅,是这几年的一个老问题。曾经的“采茶姑娘”逐渐变成“采茶奶奶”,年轻人又不愿意接力这项又苦又累的工作,青黄不接成为采茶工短缺的主因。尽管茶企开出了150元一天的“高工价”,但相对于其他工作,采茶时间长、强度大、环境差,还需一定技术,大家更愿意选择其他轻松的岗位。可以想见,今后几年,采茶工流失问题会更加严峻。如果茶企还是按照传统思维,一味想着靠增加工人供给来解决采茶难题,显然不现实。毕竟采茶工的总量就这么些,要引进更多采茶工,就必须付出更高的人工成本,利润微薄的茶企根本负担不起。
笔者认为,采茶工难觅的老问题,要用新技术、新模式来弥补。当前,我市一些规模茶企已经开始实施机器换人,这是非常好的尝试。尽管机器只能采一些低端茶,高品质的名优茶,还得依靠采茶工手工采摘,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短缺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整合劳动力资源,将是茶企解决采茶工难觅的有效途径。打个比方,每个行业的用工高峰期是不同的,譬如一些羽绒服生产加工企业的用工高峰是在秋冬季,而一些制冰企业的用工高峰则在夏季,一些物流快递企业的用工高峰则在年底,在其余时间,这些企业的用工相对宽余。若能实现大数据+人力资源,搭建一个人力资源的互联网云平台,将这些员工信息登记到该平台上,人力资源公司就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需求进行员工有效供给。如羽绒服企业和制冰工厂的工人就可以在春季加入采茶大军,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节省用工成本,满足茶企的短期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员工增加额外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对茶企来说,采茶工真的难觅吗?事实上,全民皆是采茶工。譬如茶企可以设计“采茶+文化”“采茶+旅游”等多种载体,让采茶变成一种体验项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早几年,不少草莓、樱桃园为了解决采摘难题,尝试让市民进园自己采摘。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人工紧张的难题,让消费者体验到了在果园中采摘的乐趣,而且枝头的水果还卖出了更好的价格。茶企不妨学学果农,策划并推出“茶园文化节”“采茶亲子乐”“采茶比赛”等活动,征集游客到茶山上去体验采茶乐趣。这些游客不仅能成为采茶工,还是茶企的潜在客户,说不定就把自己采摘炒制的茶叶直接买走了。
思路一变天地宽。事实上,不仅仅是采茶行业,传统行业都面临着用工紧缺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不能总盯着“老手势”“老方法”,而要“思维突破”,依靠新时代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去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