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昌县儒岙镇南山村,有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模特,他们不需要走“猫步”,只需要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门口绣花、织带、纺线、编草鞋,供游客拍照,就有人给他们发工资。此举大大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许多传统老手艺、民俗文化在南山村得以重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愈来愈多。(详见1月22日《绍兴晚报》)
如何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在南山村的这件新鲜事给了我们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遗存,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保护它们意义重大。位于天姥山麓的南山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是浙东唐诗之路和徐霞客古道的重要节点。村中有不少古建筑、古祠堂,很多村民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该村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名村、非遗旅游村、民俗文化示范村。然而,非遗传承人的老手艺如果不能用起来并传下去,必然走向湮灭,最后消逝于时间的长河中。这也是很多非遗共同的命运。南山村也面临着这一困境。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很多老手艺已经多年不用了,如何让它们重见天日,传承、发扬下去?靠行政命令显然行不通,让老人们做义工也是难以持续的。
挖掘用户需求,走市场化道路显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南山村没有把身怀老手艺的非遗传承人视为可有可无,而是当作宝贵资源,抓住慕名而来的摄影师多,“除了山水风光,更喜欢拍摄当地民风民俗”这一特点,不断深入挖掘、放大这一市场需求,将民俗文化和摄影特色旅游相结合,闯出了一条新路。
显然,非遗活态传承靠政府一家是不够的,必须引入民间资本,让它们在市场中唱主角。南山村的“银发模特队”之所以能火起来,当地的个体经营者梁柏林功不可没。正是爱好摄影的他看到了南山村可以成为民俗摄影基地的潜力,于是在村里打造了一家悠见南山民宿,并以民宿为据点,链接起了非遗老手艺、摄影、民宿、旅游各个市场要素,把非遗做成了一门生意,让老手艺找到了一条可变现的路径,也刺激越来越多的老手艺重见天日。同样,必须看到的是仅靠摄影拯救老手艺也是不够的,这一模式仍然将老手艺置于一个被观赏者的角色,使其作为一个现代人窥视过去时代的窗口,而不是真正让其融入时代。随着老人们的逐渐辞世,这条非遗保护之路也将断绝。
非遗源于生活,只有回归生活,接轨现代,从而探索出更多的市场化之路,才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长治久安之路。如南山村老人们的绣花、织布手艺能否与绍兴发达的纺织产业相结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渐成时尚的拼布产业融合发展?能否利用老人们“网红”身份,借助互联网裂变式传播为南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的流量?引入市场机制,让非遗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此,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