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沧桑巨变。绍兴人民秉持“四千精神”释放出磅礴伟力,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绍兴又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回望过去,我们感慨万千。1978年,绍兴GDP只有11.29亿元,2017年已达51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40年增长123倍。1978年绍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45.6∶32.8∶21.6,2018年首次倒置形成“三二一”的结构。198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69元,到2018年提高到33097元。199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580元,2018年已经达到59049元。
40年发展,绍兴取得巨大成就,也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思想上、体制上、动力上,过去一年,绍兴一直在不懈努力,寻求突破。
环顾周边形势,绍兴提出:更高水平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重返综合经济实力全国“30强”。立足“四个体系”战略重点,绍兴着力念好“两业经”、唱响“双城计”、打造“活力城”。
破除思维定式,绍兴持续推动思想解放。市委书记马卫光在2018年干部教育培训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通过“思想大解放、行动大担当”的主题讲话点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找坐标、定标准。”
跳出绍兴看绍兴,天地分外宽广。2018年,杭绍甬同城化节奏空前加快,重大节会频次空前加大,全市对外开放大会之后系列开放政策密集出台……干部群众的眼界拓宽了,能量集聚了,合作广泛了。一场“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激发了各级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精神。去年,绍兴招引来的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多达9个,这样大规模的项目,以往一年能引进一个也难以想象。
体制机制的变革力度也是前所未有。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越城区(高新区)合署办公,镜湖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与越城区共建镜湖核心区,《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实施,46个市级党政部门机构调整……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关系理顺,绍兴真正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的改革更是全面撬动了各领域的改革。“无差别全科受理”“标准地+承诺制”“亩均论英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2018年,66个省级及以上试点和年度重点改革项目一项一项突破,转化为体制机制新优势,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当今绍兴,如同一个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要素汇聚,创新活力逐步增强。“一区两廊”高能级平台发布、“民营经济42条”出台、“大院名所”工程全面实施……一系列政策持续激活了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全市专利授权量增速全省第一。去年,绍兴还将“人才专列”开进全国20多个城市,到232所知名高校中招贤纳士,甚至赶赴欧洲引智,共新引进本硕博及博士后等各类人才近6万名,为绍兴新一轮发展储备了力量。
绍兴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绍兴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和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我市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传统优势不断强化,新的优势逐步形成,积累了良好基础,面临着重大机遇。我们要抢抓新机遇、用好新机遇,发挥好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叠加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强劲的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文化高地、宜居高地、人才高地。
“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面对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我省“四大”建设加速推进的大好机遇,绍兴将继续以自我革命的胸怀和气魄,打破陈规陋习,打碎坛坛罐罐,开启新时代绍兴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