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东唐诗之路”遇上浙江大花园建设,犹如长风击水,激起层层时代浪花。近段时间,绍兴各地闻风而动,举行多种研讨活动和规划论证,旨在抢占先机,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扩大话语权、增强影响力,烙上更多属于本地区的印记和符号。
绍兴是历代文人骚客向往和亲历之地,“浙东唐诗之路”更是一条李白、杜甫等400余位唐代诗人用一千多首诗歌铺就的诗情长廊,如今这条历经千年的唐诗之路,在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的推动下,愈加历久弥新,其璀璨的文化遗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倍受世人关注,不少地方下足功夫,寻觅本地与“浙东唐诗之路”有关的诗作和遗存,定位自己在“诗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如新昌亮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名片,嵊州打出了“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的旗号,上虞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发祥地”的概念,越城和柯桥也以“浙东唐诗之路起点”自居。一条近200公里长的“浙东唐诗之路”,如果沿线各地没有“一盘棋”的全局观,不是风雨同舟、携手同行,而是各吹各的号、各打各的牌,就会削弱整条“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价值和资源整合,甚至将一副好牌打烂,错失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是今年省两会提出的一项大战略,与绍兴各地发展密切相关。一条“浙东唐诗之路”串起绍兴一路风光,具有独特的山水、人文价值,沿线各地都想借“诗路”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像这样跨区域、跨部门的文化旅游项目,仅凭一地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是很难行稳致远,取得实效的。就像前些年中国大运河、丹霞地貌申遗那样,单靠一省一地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只有把北京至宁波的整条大运河串连起来,把广东、江西、浙江等六省的丹霞地貌打包推介,才最终使中国大运河、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浙东唐诗之路”若要有更大影响力,应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走区域协作共赢之路。
至于“浙东唐诗之路”诗歌外的旅游资源,更被各地所看好。从鉴湖出发,途经浙东运河,转曹娥江到剡溪,再经沃洲抵达天姥山、天台山,是一条“含金量”极高的旅游线路。诗与远方共存,人文与山水同辉,正是当下各地以“诗路”带动乡村游、全域游的卖点和着力点。然而,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如果缺乏协调、共享理念,大家各行其是,只顾眼前不谋长远,只讲局部不看全局,就会使“诗路”的保护利用事与愿违,造成景点开发“散小乱杂”,既有违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初衷,又造成资源浪费和结构失衡,最终影响浙江大花园建设和乡村振兴大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线长、面广、点多,需要有一个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议事机构,进行“浙东唐诗之路”开发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诗路”沿线区、县(市)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抓紧做好项目论证、规划设计、施工准备、宣传推介等工作,聚抱团合作之力,取携手同行之势,以全局“一盘棋”的大格局,共创“浙东唐诗之路”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