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的越城·同心大会上,武汉地产统建集团与越城区东湖街道签下了一个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0亿元。但按照名称登记管理相关规定,企业名称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地域,“武汉地产绍兴统建城市开发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名称是通不过的。正当公司筹建业务经办人忧心忡忡之际,越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窗口的一个电话,让他喜出望外:我市在越城区试点实施的“1+3”核名联动机制,可以解决企业的名称问题。最终,公司不仅顺利通过了企业名称审核,还在半天时间内就办好了营业执照。
尚处于试点阶段的“‘1+3’核名联动机制”,听着颇为陌生,但它却是我市为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尽快落地而采取的针对性制度安排。正因为坚持问题导向,直奔主题而去,这个“新式武器”甫一亮相,企业的“取名难”问题就迎刃而解,收到了“药到病除”的预期效果。而伴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在武汉地产统建集团之后,肯定将会涌现更多的受益者。
当前,区域竞争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改革的竞争,就是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营商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近几年来,我市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坚持把企业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从机制、制度设计等方面系统推进、精准发力,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近日我市首次发布的《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新设小微企业6.9万家,其中2017年新设小微企业21306家,较2014年增长36.22%;2017年绍兴市环境满意度指数达108.92,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两个指标都获得了高分。
曾有经济学家形象地指出,资本是有“脚”的,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获“差评”,投资就会“望而却步”,现有企业也可能“拔腿就走”。直面企业需求,对标先进地区,我市营商环境仍待改善,改革创新未有穷期。坚持“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唱响“店小二”的服务精神,持续打破思想桎梏,持续突破制度壁垒,企业会有更多喜出望外的收获感,高质量发展也将有更坚实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