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家庭作坊起步,成长为固定资产超过2亿元的中国制伞行业龙头企业,地处“中国伞城”的浙江友谊菲诺伞业有限公司走过27个春秋。“友谊菲诺”的发展历程,就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上虞伞业的发展史。其中,3次捕捉商机在“友谊菲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用公司董事长吕苗芬的话说:“使小伞撑起大市场。”
1991年春天,吕苗芬在上虞区崧厦镇租下了一间80多平方米的老楼房,挂上了友谊伞厂的牌子。
这一年,吕苗芬捕捉到第一次商机。
一天傍晚,天空飘着雨,吕苗芬正打算下班,一位来自武汉市的客户来到友谊伞厂,对方开门见山:“购买3万个伞布面子,最迟第二天中午交货。”面对这笔大生意,吕苗芬一合计,自己厂里拼拼凑凑最多只有四五千个伞布面子。但这笔生意实在诱人,吕苗芬觉得这是一个商机,如果不抓住,太可惜了。她满口答应客商:第二天午饭前交货。
怎么办?吕苗芬不顾天黑,冒雨去附近的金冯刘村、章家沥村等村采购伞布面子,到第二天中午,终于凑足了3万个伞布面子。
事后,吕苗芬才知道,这名武汉客户为了采购伞布,在不少伞厂吃了“闭门羹”。“这笔生意不仅赚了5000元,而且这位武汉客户后来成了‘友谊菲诺’的长期客户。”吕苗芬回忆。
这笔生意的成功,让“友谊菲诺”在同行中迅速“冒尖”。捕捉到第二次商机,让吕苗芬的伞打开了国门,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1992年夏天,一名来自江苏铁路局的业务员找到吕苗芬。“对方急需采购1万把伞,出口到俄罗斯调换钢材。”吕苗芬回忆,当时,这种生意,整个沥海镇上没人敢做,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外贸生意质量要求高、时间紧、风险大。但是,吕苗芬一口答应下来。当时,家里炸开了锅,吕苗芬的两个弟弟和母亲竭力反对,劝她“稳点好”。但每把伞9元的价格不低,而且能让公司的产品一举走出国门,让吕苗芬觉得机会难得:“如果亏了,我就把自家的一间半楼房卖掉来赔偿。”
吕苗芬一路借钱,忍痛贱卖存货,闯过了多重难关。10多天后,1万把伞成功交货。“首笔外贸单子,赚了3万元不说,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吕苗芬说。
此后,吕苗芬与外贸公司一起参加广交会等,外贸生意越做越大,2005年被北京奥组委认定为行业内首家伞业特许经营商。
第三次商机,使“友谊菲诺”拉长产业链,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1994年,崧厦镇制伞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价格战”愈演愈烈。
这一年,吕苗芬投入1800万元,引进全新的喷塑流水线、伞骨一条龙生产流水线等,还投资1000万元合股成立华联印染厂,完成从伞布、伞骨到成伞的一条龙生产线。“拉长产业链,不仅解除此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尴尬,而且降低了成本,质量有了保证。”吕苗芬回忆。
目前,吕苗芬又在崧厦伞业园区新征地75亩,投资3800万元新上休闲旅游用品技改项目,一艘“伞业航母”正在打造。
记者手记:敢拼敢闯,善于在市场中捕捉商机、开拓市场!这是“友谊菲诺”成功的法宝。平静中有机遇,竞争激烈时也有机遇,关键看企业如何把握,吕苗芬三次捕捉商机的故事,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经营具有借鉴意义。
新闻助读
浙江友谊菲诺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各档晴雨伞、沙滩伞、庭院伞、伞布印染、户外休闲类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型企业。年销售7亿多元,拥有5家分公司、1200多名员工,成为“中国伞城”制伞企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