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逐渐富起来的诸暨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枫桥经验”,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跳出了一直以来抓治安的范畴,围绕富民、安民、乐民、靠民,开启了新时期的征程。
民警入企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在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村委会主任骆根土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村里的主要矛盾纠纷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偷、盗、抢等治安案件减少了,但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矛盾纠纷日益突出。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在原来的基础上,“枫桥经验”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可能,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平安。在不断摸索中,1999年前后,枫桥镇逐渐建立了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即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
枫桥镇的村、企业层层建立了治保调解组织,保证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镇党委、政府两个月召开一次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建立了一套反应灵敏、能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预警体系。此外,每年夏季农忙来临前,村干部都要检查一遍电线、沟渠、机耕路和山塘水库,该修补的及早修补,该抢建的及早抢建,防止村民因争水、争电、争路发生矛盾和冲突。
当时的枫桥镇,私营企业兴起,仅衬衫企业就有30多家。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的矛盾也接踵而至,如企业债权债务增多、劳资纠纷、恶性竞争等矛盾问题。
当时,一家拥有200多名职工的企业发生严重的资不抵债,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职工人心浮动。当地干部得知后,迅速介入了解相关情况。此时,枫桥镇上的大企业步森集团正要建一个生产西裤的分厂,当地干部便牵线搭桥,促成双方合作。步森集团有市场、品牌和营销管理的优势,这家企业有场地、厂房和熟练工的基础。企业被步森集团兼并后,起死回生,当年就形成30万条西裤的生产能力,创产值1700万元、利税200万元。矛盾被有效消解在萌芽状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诸暨在平安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效。如在1996年,诸暨市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路段”创建活动,纷纷组建护村队、护厂队、护楼队等民间组织。枫桥镇为打造“平安村镇”,相继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枫源村,为及时解决村民间的矛盾,全村实行了网格化管理,村里重大事项“三上三下”透明决策,确保村民知情参与。由此,“枫桥经验”逐渐形成“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模式,形成了“矛盾少、治安好、发展快、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
2003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004年5月11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同年8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总抓手,贯穿于建设“平安浙江”的始终。
2004年,中央综治委在浙江召开全国综治工作会议,向全国推广浙江的经验,认为“枫桥经验”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真正为群众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好经验、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