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7:40,葛剑洪开车前往越城区斗门街道卫生院。他是绍兴市中医院派往这家卫生院的“下沉”医生中的一员。约8点半,他一停好车便来到“中医院骨伤专家工作室”,10多名患者已在门口排起长队。“以前有这么多患者来这里看病,卫生院不敢接。如今随着‘双下沉、两提升’战略不断深化、推进,问题迎刃而解。”斗门街道卫生院副院长王华军说。
当天上午11点,葛剑洪接待了最后一名患者——74岁的河南籍老人。“3个月前在老家做过手术了,这次陪我妈来这里复查一下手术效果。”患者的女儿谭女士说,她和丈夫在斗门街道一工厂上班,为方便照顾,他俩把老人接到身边。“都知道这里有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厂里同事受伤都来这里治疗,离工厂近,而且价格实惠。”她说。谭女士的说法,记者从王华军口中得到了证实。“治好阑尾炎,大医院一般要花1万元左右,我们这里只需3000元。”他说。
对于卫生院的转变,已在斗门街道卫生院工作了9年的王华军感受更深。他说,2016年5月与市中医院结对后,市中医院向他们卫生院下派了5名专业医生,“周二、周三和周五的上午中医院专家坐诊,有时是骨科医生,有时是心血管内科专家。”他举例说,得益于“绍兴市中医院骨伤专家工作室”的设立,现在来他们这里看骨科的病人大量增加。数据显示,2016年5月至今,骨伤科门诊量已达到3万人次。王华军说,以前来看病的以在周边工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现在本地患者要占四成左右;卫生院的盈利模式也变了:以前患者来卫生院以配药为主,现在很多是来做手术的,“做完手术后住院康复的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把病床增加到了50张。”他说。
采访中,王华军脱口便报出一组数据:2013年他们卫生院门诊总量为45~46万人次,而去年门诊量达到了54万人次。来看病的人多了,一个最直观的现象是,周一到周五的每个上午,卫生院内120个停车位已不够用,很多车不得不排队等候,或停在院外马路上。
与大医院结对,给卫生院医生带来的“惠利”也是实实在在的。尉建军是卫生院一名骨伤科医生,前不久他接待了一名手腕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手术时要不要给受伤手腕做‘内固定’,我一时吃不准,中医院的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给出了意见:要做。”他说。
基层医院的种种转变,得益于我市“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深入开展。据统计,2018年1~8月,市、县级医院累计下派医务人员1.96万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667人次。比如,市中医院就结合医院特色,在斗门街道卫生院、陶堰镇卫生院等基层医院推出特色科室、特色团队开设专家工作室。来自绍兴市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绍兴6家市级医院分别结对越城区18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柯桥区试点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中心镇均建有县级医院或与县级医院建立医联体,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与市(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或对口协作帮扶关系,实现市、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