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 >> 新闻聚焦
多管齐下,期待越剧之花更绚烂
越剧·热闹——“行外人”视角
2018年10月15日 10:06:2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征文比赛颁奖现场。

核心提示

今年6月,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绍兴执委会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新时代越剧艺术发展”征文启事,探寻越剧发展之路。这一活动受到了广大越剧爱好者的支持,参与者或从越剧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越剧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畅谈自己的思考,或讲述了越剧艺术与自身生活密切融合的动人故事。言之谆谆,意之殷殷,饱含着“越迷”对越剧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期待。现将部分征文获奖作品摘登如下。

搞好越剧校园传承

张 淼(北京大学学生):

在北大,我有幸参加了校园传承版昆曲《牡丹亭》的学习演出活动。借重白先勇先生的巨大影响力,这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也有了极大的收获。在感悟、赞叹昆曲的同时,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钟爱的越剧。能不能让越剧步入高校,也来开展校园传承活动呢?

校园,特别是高校校园,是需要越剧、欢迎越剧的。越剧委婉动人的唱腔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独立面对人生挑战的大学生们,能起到寄托情感、抚慰心灵的独特作用。

戏曲理论研究也是高校文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戏曲校园传承活动能使高校师生更深入地了解戏曲、研究戏曲。越剧产生年代不算久远,资料相对完整,和高校紧密合作,越剧理论研究自然事半功倍,也能对整个戏曲研究发挥促进作用。

不仅是校园需要越剧,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剧更需要校园。观众群的老化与萎缩,优秀编剧人才和优秀剧本的稀缺,仍然是限制越剧发展、兴旺的重要因素。越剧进入校园,通过开展校园传承活动,能有效地改善越剧的生存环境,为越剧争取发展空间,为越剧赢得未来。

和昆曲相比,越剧开展校园传承活动更具有优势,可选剧目更多,唱词、曲调更接地气,也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重铸越剧电影辉煌

陈 翔(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在读研究生):

越剧电影曾拥有过受大众追捧的辉煌时期。《梁祝》观影人次为9000多万,票房达到了当时《白毛女》《上甘岭》等热门大片的观影人次;1962年《红楼梦》在香港连续放映38天400余场,近40万观众挤进影院只为感受越剧之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娱乐方式的涌入,戏曲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中慢慢被挤向边缘。

究其原因,一是商业价值缺失。当下娱乐方式愈加丰富,逼真的声响、炫目的画面、不可思议的特技等不断刺激人们的视听感受,而很多戏曲电影拍摄完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难以进入正常的市场发行、放映。

其二,戏曲电影从舞台时空过渡到电影时空存在艺术缺失。戏曲电影不能完整展现戏曲艺术,无法表现虚化写意的戏曲特点。戏曲艺术的虚拟性与电影艺术的写实性存在矛盾,使两者难以完美融合。

其三,戏曲电影的分发渠道及宣传策略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大部分戏曲电影的重心放在拍摄制作上,很少关注宣传和播映的流程。

越剧电影要想发展,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是要面对市场,坚持传播效果大于保存影像意识;其次要创新戏曲与电影的融合方式,平衡写意性和写实性;再次要与时俱进,更新、丰富播映的分发渠道,注重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借商业院线、视频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平台为戏曲电影所用。

让口述史纪录片与越剧结合

王东昇(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在读博士生):

口述史纪录片或许能打开越剧历史书写的新视角。中国戏曲史研究一直缺少较为深厚的学科积累和丰富的史料支撑。自王国维始,我国才有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戏曲史学。因此,口述史在地方戏曲史研究中的地位显得格外重要。就研究内容而言,越剧口述史应当着重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越剧本身的发展历史;二是与越剧相关的事物以及传承人的历史。

口述史纪录片还能成为越剧传承保护的新方法。越剧艺术源于民间,是一种活在舞台上、艺术形式不断新陈代谢的艺术。它蕴含着表演、舞蹈、音乐、武术、美术、语言等众多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艺术传统美学意识的集大成者。因此,对于作为地方戏曲口述史中心内容的地方戏曲的历史,仅仅以语言口述和文字整理记录是很不充分的,需要结合更多视听媒介进行记录和传播。

可以说,口述史纪录片与越剧的结合,不仅能丰富口述史纪录片的创作题材,更使得地方越剧艺术与文化拥有新的传播手段。我们相信,口述史纪录片与越剧的结合,可以为越剧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全新的途径以及更为持久的动力。

越剧英译:任重而道远

顾秀丽(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外国语分院副教授) 

戏曲英译是汉籍外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戏曲英译的滞后问题日显突出。据粗略统计,已经译成英语的戏曲曲目约有几十部,其中大部分是上演率较高的涉外节目如京剧《杨门女将》《白蛇传》;昆曲《牡丹亭》《西厢记》等。而有中国第二大戏曲之称的越剧,其英译现状却是滞后中的滞后。据21世纪英文报记者调查和统计,在国内外演出中某些英译字幕漏洞百出,错误率竟然高达15%,如将“敲木鱼”译成了“敲丧钟”。

越剧起源于嵊州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因此其唱词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修辞、韵律诗等,要尽可能准确到位地翻译越剧唱词,就要求翻译工作者除了有必须具备的素养外,还必须了解绍兴方言文化,以及对越剧以及其文化由衷的热爱并熟悉。举一个例子,经典传统越剧《九斤姑娘》中九斤和石二的对话中,仅“格么侬听懂”这句唱词中就既有人称代词“侬”,语气词“格么”,方言词“听懂”,意思为“那么你(就)(仔细)听着(哦)”。翻译时再考虑到九斤姑娘活泼、俏皮的天性,所以这句话准确的译文应为“Ok,please listen to me carefully”。

随着中国国际文化地位的提升,越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的目光。要想让越剧得到外国观众真正的喜爱,认真严肃地对待它的英译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不断改革创新,永葆越剧青春

钱未未(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计算所教授级高工)

我建议,可以通过把越剧唱段编进音乐教材,鼓励剧团多下基层,与高校、大单位、大企业联动,降低票价等手段,来振兴越剧市场。

同时,越剧本身的建设也要加强。越剧演员要加强武功训练。越剧最擅长的是唱,在这方面艺盖群芳,没有哪一个剧种可以与之媲美。但越剧的短板,尤其突出的是武功基础欠缺。要是越剧演员都有文武兼备的功力,不仅能演公子小姐悲喜姻缘,也能演武生的戏,越剧的艺术魅力就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越剧还要开拓现代戏的题材。在巩固《梁祝》《红楼梦》等经典古装戏的基础上,排演一批富有当代激情、展现时代特色的现代戏,路就会越走越宽。

越剧的发展壮大是几代越剧人努力拼搏出来的。现在整个戏曲界不景气,但当你回顾越剧从一个县城小歌班走到今天,我们相信,兴时衰之隐,衰时旺之伏,兴旺衰败关键在于人的决策和奋斗。只要改革创新,越剧之花会开遍中华大地,越剧之美会美到地老天荒。

越剧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钟邦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专职副秘书长)

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百花园中特别深受江浙沪民众钟情和广受全国各地人民喜欢的越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与其他戏剧艺术领域一样肩负着宏大的文化使命,需要承担起一份崇高的文化艺术责任,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作为身在西北的江南人,我了解人在异乡对乡音的那种渴求。但在兰州定居和经商的广大江浙沪人士想观赏越剧演出是非常困难的。浙江的越剧院(团)尽其可能以巡回演出方式,到“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西北来,这里的人民群众需要浙江的越剧,越剧也需要更广阔大地的滋养,以使越剧艺术在传递正能量、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我坚信,包括越剧在内的戏剧艺术领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好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更好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增强国家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越剧,为我打开全新世界

郝成林(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学语文教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从小是听高亢豪爽的豫剧长大的。直到高中时邂逅了越剧,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何为“相识恨晚”,原来越剧竟然这么美。

我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看到一场真正的现场演出。终于有一次,越剧明星版《梁祝》全国巡演团到郑州演出,我第一次零距离看到美妙绝伦的越剧。在两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我的心始终无法平静。演员们那俊美靓丽的扮相、委婉动听的唱腔和恰到好处的表演将我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之中。

这一切,再一次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从此以后,我“追越”的热情日益高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了解到在我们县城就有一个成立了10多年的群艺越剧团。于是,我如同孤雁归群般加入了剧团,广交戏迷朋友,不遗余力地参加了越剧艺术的南花北移活动。渐渐地,越剧和我的生活已经融为一体。

今年暑期,我到嵊州出差,专门去了一趟越剧小镇采风,见到了剧场、工坊、艺术大学、工匠艺术村、影视娱乐。青瓦白墙的庭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让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回到了那喃喃呢语的时代。在这里,我邂逅了悲壮与浪漫的《梁祝》,欣赏了激越与勇敢的《穆桂英挂帅》,重温了婉转与曲折的《红楼梦》……

在这里,我也读懂了越剧人对越剧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情怀。渐渐地,我感到自己醉了,醉倒在越剧的梦里。感谢越剧,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期待越剧团来淮安演出

李腾龙(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城街中学退休教师):

我第一次听到越剧是在1959年。当时我在城南民办初级中学读书,住在闸口东边的肉类联合加工厂。元旦那天晚上,厂里举行联欢晚会,我也挤进去看了。记得有个节目是越剧《十八里相送》,当时只觉得好听,不知道叫什么戏,听大人们一说,才知道叫越剧。那柔软、悠长、轻快的唱腔,实在是让我听了还想听。从此,我喜欢上了越剧。但是我们这里没有越剧团,一年当中难得看到一两次,让人心心念念。

之后过了三四年,我上高中,听说江南来了个越剧团,挺有名气的,在人民剧场演出《红楼梦》。星期天一大早我就到人民剧场买票,卖票口前面已经排了长长一队人,一直站到广场中央。等到戏票拿到手,没吃早饭的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腰都直不起来,一看还是张站票!

看越剧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觉得累,心里轻松。再苦再悲,泪流满面,心里都不觉得累。看黛玉焚书、宝玉哭灵,有几个观众不流泪?但是悲而不痛,不让人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这是一种美,越剧特有的美。

1978年,文艺的春天重新回来。记得当时我正忙着复习,准备参加高考,忽然传来电影队在乡政府放映越剧影片《红楼梦》的消息。我放下饭碗,直奔乡政府而去。还记得戏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分别是由徐玉兰和王文娟扮演的,这两位不愧是越剧艺术大师,潇洒、娴熟、灵动的表演技巧,柔软、圆润、悠美、轻松、甜蜜的唱腔,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乱走乱动,这是我在大剧场也没有见过的场面。

现在,淮安建了个规模宏大的长荣剧院,却很少有剧团演出,实属憾事。是演不起,还是没人看,不得而知。如果哪一天有越剧团来淮安演出,我一定会去一饱眼福

 

 

 

 

 


作者:记者 章唯艰 整理 记者 何 雯 摄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