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2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再度回到越剧的故乡。在未来的16天里,古越大地将再次沉醉在袅袅越音的狂欢里。
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议程,举办“外眼看越剧”征文活动,旨在寻求“外行人”视角看未来的越剧发展,给越剧寻找高参。
的确,一个优秀的剧种,它必须依赖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谈越剧的改革创新,不仅要听坐在象牙塔里、排练场里的专业人士的声音,更要问计于粉丝,他们是外行,也是内行。
越剧姓“越”,但“追越”者却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仅从征文的作者来看,有来自河南、甘肃、北京、重庆、江西等地,他们中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他们对越剧爱得刻骨铭心,有人自称初恋、热恋、痴恋或绝恋。对于越剧的未来之路,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郑州的李雪丽认为,越剧舞台,一桌二椅,唱做念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具体的戏剧情境,表现鲜活的人物。越剧表演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越剧在本质上是写意,与整个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诗歌一脉相通,越剧表演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
来自重庆的陈翔认为,《梁祝》有一片段,用扇子代替化蝶,里面一把小小的折扇或收或开,开则若流云彩蝶,抒写多少心怀故事;合则敛内秀于动静之间,举手投足中藏有硕大想象空间。
多年来,传统戏曲因所谓的“节奏缓慢、表演程式化、类型化”而备受争议,有人还试图改造之,但是在这些戏迷眼里,节奏、程式、写意、留白,却无一例外地成了越剧之美。
年过古稀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钱未未是位嵊州人,一个甲子之前,她北上求学,在离开剡溪听不到越音的日子里,才知道自己无可救药地陷落在越剧的“靡靡之音”里。在北方,只要从电视里飘来越剧忧伤婉约的音乐,哪怕稍纵即逝一闪而过,她的感官都会立刻被唤醒。
她说,越剧艺术是把中国戏曲的温婉柔美发挥到了极致的艺术,美是越剧的特质,我们应保留越剧的每一声腔、每一板式,使演员唱有所规,观众听能依调,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形成新的越剧艺术风貌,把越剧的美发扬光大,让她美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