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诸暨市陶朱街道联合村,农户朱德江家中的沼气管道正式铺设完成。“听说这沼气是利用厨余垃圾发酵制成的,既为环保作了贡献,还为我们省了煤气钱。”朱德江说。自今年3月以来,陶朱街道依托第三方保洁公司,收集全街道20个行政村的厨余垃圾开展发酵处理,沼气入户惠民工程由此启动。如今已有30多户接通沼气,每户每月煤气使用量能直接减少近70%,大大降低生活成本。(据绍兴网消息)
垃圾分类,沼气入户,煤气使用成本锐减,这好处看得见,农户当然开心了!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就是宝,分门别类少不了”……诸如此类的垃圾分类标语已随处可见,妇孺皆知。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假如不能直观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利好,可能会觉得这些标语有点“假大空”,居民分类垃圾的热情就不会有多高,一般是碍于地方管理的力度不得不分类垃圾,尽管短时间来看可能也有一些效果,但是,群众积极性不高,强扭的瓜不甜,一旦管理有所放松,好不容易逼出来的分类习惯就可能一下子化为乌有。然而,当这项管理真的能将垃圾产业化、效益化,比方利用厨余垃圾生产沼气,那群众对变废为宝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而且,这种“宝”距离大家还不遥远,群众能得到这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会打心底拥护垃圾分类,也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分类垃圾的热情。
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让成果惠及群众是垃圾分类得以持续的最大原动力。笔者以为,各地都应该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惠民工程,让实打实的利好来印证宣传标语的真实性,印证垃圾分类的社会价值,同时,为了避免吃大锅饭,管理还需要精准发力,比如在前期不妨开展分类质量考评,让那些垃圾分类达标的村子或居民优先享用免费沼气,让群众知道分与不分、分好与分差就是不一样。那样,才能从根本上刺激消极分类垃圾的行为,将垃圾分类从“要我分”转向“我要分”。如此,垃圾分类工程也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就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