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头条新闻
串起熠熠闪光的珍珠
——《越地文萃——中国文献长河中的绍兴》展览侧记
2018年09月18日 07:58:17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在中国的文献长河里,绍兴占据着怎样的地位?那些越地珍稀古籍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在昨日召开的“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推进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上,一场题为《越地文萃——中国文献长河中的绍兴》的展览,展现了绍兴保护传统文化的成果,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400种越地文献

“绍兴文献的数量以及多元化,在中国文献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可观的。”这场展览的负责人、浙江越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绍波告诉记者,他们以时间为顺序,分珍稀古籍、近代文献、现当代文献3个板块,展出了历代绍兴籍的文人雅士所著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共计近400种,经、史、子、集皆有。“这场展览,体现的是代代相传的绍兴文脉。所有展出的文献,全部都是精中选精。”

袁康、吴平写的《越绝书》,赵晔撰、游桂校的《吴越春秋》,书圣王羲之的《王右军集》,蕺山书院刻的“蕺山先生”刘宗周的《人谱》,还有山阴杜春生撰的《越中金石记》,会稽徐彦纯撰的《玉机微义》……记者在现场看到,从文献学上的价值来看,这些古籍无一不是重量级的。而且,很多文献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文献背后的故事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是研究绍兴文史的两本必读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这两本书,开始是以抄本的形式留存下来的,宋以前很少有刻本。这个刻本是明末的,所以十分珍稀。”有着多年古籍收藏经验的绍兴文史研究者方俞明受邀担任这次展览的学术支持。通过他的讲解,这些文献背后的故事一一展现在记者面前。

“你看,这本《阮刻宋王复斋钟鼎款识》,装帧特别精美,印刷非常漂亮,外面还配有楠木夹板。而且这样大的开本,在古籍里也非常少见。”方俞明告诉记者。

还有刘宗周的《人谱》,这是非常典型的书院刻本,当时肯定不只这么一个,但流传下来的很少。更何况,这是蕺山书院刻的蕺山先生的刻本,非常有意义。综合性医书《玉机微义》,其特别之处在于这是明正德年间的版本,市面上非常少见。《王右军集》则来自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收录王羲之所撰书、帖、序、书后、文、诗、传等,是第一本王羲之集,也是王羲之集的定版,文献价值极大。

在一本红色字迹的古籍面前,方俞明停了下来,“这是红印本,最早是校样用的,后来藏书家觉得好看,在版片刻好后,会用红印印上5本、10本。这本陆游的《景宋本渭南词》,墨印本肯定很多见,但红印本很少。”

同样内容的古籍还有不同的版本。比如王阳明的《传习录》,日本的版本被称和刻本,还有朝鲜的版本,被称为高丽本。“不同国家的刻书,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这部和刻本,封皮是硬的,开本也比较方正。”方俞明说。

科技让古籍重生

“从今年开始,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抢救性保护工作,采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让古籍重生。”秦绍波告诉记者,《王阳明珍稀文献两种》就是他们最近刚刚复原再版的一部。

“这两种珍稀文献,一种是明南大吉绍兴府刻本《传习录》,一种是明嘉靖三年丘养浩刻本《居夷集》,都是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孤本。现在,我们根据上海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高清扫描原件,将其进行原貌复制。”秦绍波说,复原古籍的难度不小。首先,这都是手工装订的,工艺繁杂。第二,因为用的是透气性极好的宣纸,所以在进入现代印刷机里面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技术性难题,必须对印刷机进行一些专利性改造。第三,为了真实展现其原貌,在书中出现的批注,甚至污渍、虫蛀等痕迹,也是与孤本保持一致的。


作者:记者 徐霞鸿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