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浦街道“四个平台”指挥室。
日前,东浦街道邵家村第二网格网格员陈美英在巡查中发现,三川小学路口附近有游商占道销售蔬果,果皮、菜叶随地乱扔,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破坏街容街貌。陈美英随即将现场情况图文通过“平安通”APP上报到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收到信息后,指挥室交办给了市场监管平台,由街道食安办牵头会同辖区市场监督、综合执法、派出所、学校等单位开展学校周边食品摊贩集中整治行动,成功取缔流动食品小摊贩4户,取缔无证经营非法食品店3家。
从情况反映到问题解决,耗时不到一天,靠的正是“基层治理四平台”。
“部门+平台”突破管理体制壁垒
条块分割、条块分治,不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针对这一难题,东浦街道从去年开始探索“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着力推动部门派驻力量与乡镇力量融合。
“运用矩阵化管理理念,我们对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功能性工作平台。”东浦街道党工委委员张羽介绍说,“四个平台”以综合信息指挥体系为依托,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形成信息收集、分流交办、执行处置、日常督办、信息反馈、督查考核一条龙,实现受理、执行、督办、考核闭环管理,有效提升了基层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攻克了一批堵点难点。
今年以来,东浦街道围绕“网格全覆盖、工作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管理无漏洞”四大目标,全面打造“四个平台+综合指挥+全科网格”基层社会治理的“东浦模式”,依托全省领先的“四个平台”运行系统,全力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线上+线下”打造全覆盖管理网络
走进东浦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就像走进了一个人体内循环系统,“大脑”“心脏”“鹰眼”一应俱全,有序运转。
25平方米的DLP显示屏汇聚了整个街道400余个监控探头,不仅可以同时查看辖区各重点场所实时监控画面,还能实时更新网格员采集到的信息。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工作人员沈芳告诉记者,网格员在巡查时,巡查轨迹会被自动定位并记录,在指挥室里可做到实时追踪;网格员发现、上报、处置事件的全过程被记录,做到处处留痕、闭环管理;处置超过时限的,系统会自动提醒。这些海量信息还将被定期进行大数据分析总结,推送给有关部门、街道领导以供决策参考。此外,在除拆迁村之外的19个村,东浦街道同步开展了村(居)综合信息指挥室规范化建设,打造覆盖全街道的综合指挥体系,实现所有事件联动处置。
如果说高度整合的信息系统能让社会治理的神经更敏锐,那么联动处置的创新机制则让指挥治理的大脑运行更顺畅。监控探头是高空“鹰眼”,全科网格员则是移动“探头”,侦测“鹰眼”看不到的视觉死角,负责向综合信息指挥室发现、上报、处置各类信息。目前,按照大小适度、便于管理的原则,东浦街道共设置网格74个,有网格指导员44人,网格长74人,专职网格员74人,兼职网格员379人。
如今,街道的每位网格员都是一员多能的全科型网格员,按照10大类42小项的事件类别,网格员平均每月上报信息约35条,平均处理事务时间比之前缩短一半以上,总体办结率达99.9%,基层管理和服务得到进一步优化,真正实现“网中有格、按格安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管理模式。
既有网格员反映,又有群众爆料,使得信息系统数据更丰富。自“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以来,东浦街道普通群众参与巡查、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他们通过平安通APP、平安浙江APP、“醉美东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将发现的问题上报,“随手拍、即时改、群督查”已经成为东浦街道社会管理的常态。
“考核+长效”压实主体责任
基层治理综合信息系统保证了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实现闭环管理,交办流程也更加顺畅。
为了让网格运作更加高效,东浦街道对网格员实行前、中、后全流程管理。前期围绕能力素质提升,侧重信息采集优化,开展业务培训;中期列明阶段性重点任务清单,每月考核、通报、奖励,确保平台运行与街道工作紧密结合;后期则对上报信息逐条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信息一律退回。“要求每位网格员每周巡查网格不少于5天,采集有效事件信息不少于1条,对排名前5和后5的村居分别加、扣目标责任制岗位分。”张羽说。
此外,东浦街道建立平台工作月会商机制。在每月党政联席会议上,要通报当月“四个平台”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下个月工作计划。同时,建立班子成员轮流坐班机制。每天都有一名街道班子成员在综合信息指挥室值班,对当天突发情况和上报事件按照首问责任制负责协调处理。
栽综治之树,开网格之花,结平安之果。“基层治理四平台”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东浦街道基层智慧治理从理念变为了现实,激活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也让基层群众的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