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头条新闻
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
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工程
——“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述评之一
2018年08月30日 08:08:19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编者按:“兴文化”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之一。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强调,要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聚焦保护、传承、弘扬,重塑城市文化体系。今年3月起,市政协文史委和绍兴日报社联合推出“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挖掘梳理绍兴各个镇(街)文史脉络,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报从今天起刊发报道,介绍“绍兴文史·百镇赋”系列报道的创新做法。

今年3月起,市政协文史委和绍兴日报社联合推出“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截至目前,已报道了浙东古运河沿线的28个镇(街)。在为期2年左右的时间里,“绍兴文史·百镇赋”将以文史为切入口,挖掘、梳理、展示全市118个镇街的文史脉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绍兴文史名片,培育增强文化自信,筑起新时代的精神彩虹。

7月1日,省政协主席、省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对“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作出批示肯定。她指出,这是一个集人文性、史料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文化项目,是对绍兴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一次很好挖掘梳理。报道的创意策划好、组织形式好、传播效果好,值得总结借鉴。

省政协调研组为此专程来绍,就“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展开调研。调研组认为,这是创新政协文史工作、助力文化浙江建设的有益探索。

事实上,“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也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绍兴镇街发展文化因子的探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说:“这一探索,在全国地市级媒体中开了先河。”

发掘灿烂的区域文化

千百年来,一代代绍兴人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区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宝藏和文化底蕴。

绍兴118个镇(街),它们的湖光山色之美、花园城镇之美、特产味道之美、传统民居之美和文化底蕴之美,构成了一幅崭新的时代画卷。

“绍兴文史·百镇赋”报道组沿着浙东古运河的线路,从柯桥区钱清镇出发,开启了用脚步丈量文史的报道之旅。在为期两年的时间里,报道组还将沿着浙东唐诗之路,沿着越国都城的迁徙路线,找寻各个镇(街)的文化遗产、风土人情、地方风物、人文亮点。

“把镇(街)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大背景下去考量,探索砥砺前行的足迹,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力量,把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乡风。”市政协主席魏伟说,“绍兴文史·百镇赋”很有意义,对弘扬绍兴历史文化底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

看到“绍兴文史·百镇赋”《巍巍稽山扬禹风》一文关于稽山街道文化的精准提炼,越城区稽山街道禹陵村村民姒茂利的心中产生了共鸣。作为大禹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守护着历史,守护着文脉。“通过实地走访,用精准的语言,梳理发掘提炼镇街的区域文化,以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有意义。”姒茂利说。

市政协副主席冯建荣是绍兴文史研究专家。在他看来,“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是新时代文史工作的探索创新。“通过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地方文史精华,有力地助推了党委中心工作,也实现了政协文史研究工作从传统的‘三亲’(亲历、亲闻、亲见)向‘三文’(文化、文物、文献)转变,从圈内向圈外的转变,从上层向基层的转变。”

“报道启动至今,推出的专题犹如一本地域文化大书正在徐徐展开。”《联谊报》对这组大型报道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探寻乡村振兴的力量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音、忘不了乡思,事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保护,事关文化血脉的传承,事关乡镇的发展方向。

在“绍兴文史·百镇赋”的采访报道中,记者梳理的不仅是乡镇的文脉,反映的还是乡镇依托历史发展而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钱清镇,人们看到了小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东浦街道,人们看到了黄酒小镇的文脉流长;在东关街道,人们看到了一个宜居、宜创、宜游的“梦漫水乡·幸福东关”……

“通过‘绍兴文史·百镇赋’,我们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发展,也看到了别的镇(街)的发展。”柯桥区钱清镇九岩村退休教师高祖钿说,“绍兴文史·百镇赋”让大家看到了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魅力,唤醒了乡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希望更多的人能从“绍兴文史·百镇赋”里探寻乡村振兴的力量,了解学习优秀镇街的发展思路和做法。

在越城区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罗方远看来,“绍兴文史·百镇赋”是绍兴融入全省“大花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响应。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全省大花园建设动员部署会上,就重点提及了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四条“诗路”。而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都与绍兴息息相关。

事实上,“绍兴文史·百镇赋”展现的正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这些乡镇,美在人文,农村文化现活力;美在风尚,家风乡风吟道义;美在乡愁,历史文脉得传承。

增强可贵的文化自信

记一镇一乡之概貌、溯一镇一乡之源流、述一镇一乡之风物,既为先辈贤人树碑立传,为时代精英唱响赞歌,更为广大百姓记叙平凡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往事,传承了历史和文脉,展示了乡镇的形象和实力。

“镇(街)的历史文脉,也正是镇(街)的凝聚力所在。”在柯桥区安昌街道文史爱好者李贤生看来,“绍兴文史·百镇赋”的报道,让人感受的是关于乡镇的记忆和乡镇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充分发挥了以史鉴今的作用,提升了乡土文化内涵,增强和坚定了文化自信。

柯桥区柯岩街道的中小学早年就已经在探索乡土文化教育,学校教师自己编写柯岩的乡土教材,让中小学生熟悉家乡的历史人文。越文化研究爱好者单建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绍兴文史·百镇赋”是浓缩精华版的乡土教材,它能激发远方游子和本地民众的爱乡情怀、爱国情怀。

故乡的山水,乡情的记忆,乡土的气息,不管走到哪里,总能触动心弦。

“看了‘绍兴文史·百镇赋’,很多人才知道著名演员六小龄童的祖籍地是道墟。恰巧6月27日,六小龄童回到道墟,寻祖省亲,并为道墟发展献计献策。六小龄童建议道墟要依托深厚的人文优势,挖掘本土人文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上虞区道墟街道文化站站长马德良说,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文化资源是更为可贵的社会发展资源。


作者:记者 童 波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