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回家,看到我家对面那幢房子的邻居在吵架。上前打探,才知道吵架的双方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因为楼上的住户浇花,花盆里溢出的水落在了下面住户晾晒着的衣物上,楼下的上楼去论理,楼上的“横出道理”:太阳早下山了,为什么还晾着衣物?由此两家人展开“骂战”,还差点动了“手脚”。
经济发展,住房改善,本来陌生的人住到了一个小区、一幢楼、一个单元里,成了对门或者是楼上楼下的邻居,这是一种缘分,大家都应看重。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此话的根本则在于邻里之间要搞好关系,而邻里,笔者认为,特别是楼上楼下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关键在“楼上”。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住在楼上的住户不仅有居高临下的“优势”,而且“受害”的程度往往比楼下的要小得多,譬如,阳台晾衣物和开空调时产生的滴水、卫生间漏水、物品坠落、小孩子玩耍拍皮球等等,“受害”的往往是楼下。如果楼下的住户大度一点,多能理解,则相安无事。如果楼下的住房忍耐不住(此等情况,依笔者观察,主要还是因为楼上的住户一而再,再而三),上楼交涉,那么,纠纷也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住在楼上的住户,首先是要“饱人晓得饿人饥”,理解楼下“矮人一等”的“苦楚”,多“检点”自己的行为,教育家人,特别是孩子要懂得和珍惜邻里亲情,不要让楼下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二是加强“瞭望”,注意观察楼下有没有衣物晾晒在阳台外面,尽量避免人为产生的“滴水”“漏水”和拍皮球的“砰砰砰”;三是如果因为不慎“侵害”到了楼下,应该主动向楼下“赔不是”,在楼下邻居上门讨要说法时,更要认真倾听,真心道歉,努力取得楼下的谅解,绝对不能强词夺理“恶人多道理”。
说到底,一幢楼中,绝对楼上(顶楼)和绝对的楼下(底楼)毕竟是少数,随着高层、小高层的普及,这一“少数”占比更低。对于大多数楼房的住户而言,既是相对的楼上又是相对的楼下,当关怀和体谅楼下成为下意识、成为习惯、成为风尚,最终将带来的是良性循环和利益共享。唯有如此,越来越多的楼上楼下才能亲如一家。(本网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