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沥海镇光荣村村民张女士向本报反映:她36岁的儿子小沈突然死亡,家属怀疑其吃的“保健品”有问题。当地公安等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8月7日《绍兴晚报》)
正值壮年的小沈突然死亡,在带给亲人无尽悲痛的同时,也给社会留下沉重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其英年早逝?如何避免类似惨剧重演?
去年5月发布的《健康绍兴2030实施计划》提出,2030年绍兴人均期望寿命82.28岁。而小沈生命之花却过早地凋谢了。究其原因,家属怀疑他吃的“保健品”有问题。相信假以时日,36岁男子“走了”的死因,一定会给众人一个交代。是否“保健品”致死,在警方调查结论公布前,我们不能过多猜测、想象。但社会上以“养生课”为名推销“保健品”的乱象,是到了该好好治治的时候了。
笔者有位亲戚,夫妻俩退休后老年病缠身,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匆匆去医院住院治疗,平时热衷去听“养生课”,被“洗脑”后,花费成千上万元买回一堆“保健品”。几年下来,买的“保健品”种类多得数不清,虽然没有发现严重副作用,但遗憾的是效果不佳。这些“保健品”是不是正规厂家生产?有没有假冒伪劣之嫌?价格畸高有没有涉嫌欺诈?对于从“养生课”上买回来的“保健品”,笔者疑窦丛生。但这位亲戚说,他们课上得好,待人热情,服务周到。上“养生课”照例积极性很高,对买“保健品”依然来者不拒。
如何改变一些市民不信医院却过分依赖“保健品”的现状,相关部门“关口前移”、提前出击很有必要。对以推销“保健品”为目的的“养生课”,有关部门要派员检查,特别是对“保健品”的真假、价格畸高要予以密切关注、重点检查,重拳打击借“养生”为名推销假“保健品”,或者存在严重价格欺诈的行为。同时,广大社区、医疗卫生单位,要密切配合,组织保健专家给居民上如何预防、治疗老年疾病等课,普及保健常识。
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虽然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其本质仍然是食品。
由此言之,虽然现在“保健品”名目繁多,但还是那句老话,“有病还得治”,有病还得上医院,按医生嘱咐,采取针对性治疗。切不可被别有用心的人“洗脑”,把“保健品”当作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尤其是老年人,大多身体有些不适,上医院看病“消极”,花钱买“保健品”积极,此乃本末倒置之举,万一贻误病情,则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