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日前与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如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对此,家长和老师有的支持有的犯难。(7月22日《绍兴晚报》)
将干家务活成为一项家庭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上的不一致呢,笔者以为,应该从更高的思想层面去认识,让孩子懂得劳动的真正意义。
在我们一些家长的“教子经”里,恰恰缺少“劳动”二字,他们怕孩子累着了,饿着了,热着了,冷着了,摔着了,苦着了……总是备加爱护,唯恐不周。在有些家庭,洗碗、擦地、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削铅笔、收拾书包等等一应细事,全由家长代了,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太阳”,父母是成天绕着转的“月亮”。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得好:“把孩子视为宝贝,怕跌倒摔伤不让孩子滑冰;怕溺水不让划船和游泳,这简直是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使孩子成为废人。”确实,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孩子很容易养成任性霸道、自私自利的坏品行。他们“生在福中不知福”,父母们哪怕含辛茹苦、辛勤劳作而来的血汗钱,也未必能得到他们应有的珍惜。讲吃讲穿、好逸恶劳的孩子必然缺乏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思想,很可能成为骄奢淫逸的败家子!
让孩子劳动绝非简单地教会孩子怎样做家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务劳动,寓理于事、从小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性格,以及自信力、忍耐力、自制力,这些对孩子都是大有帮助的。另外,除了家务劳动,还应支持和鼓励孩子做些社会工作,如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协作,提高独立生活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让孩子体验劳动,并把劳动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才会深切地理解劳动的巨大价值和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