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时评 >> 原创时评
富民又富村,双赢模式提质乡村振兴
2018年07月30日 11:33:06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诸暨市积极推行“增收八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八法”包括基金分红、资源盘活、土地入股、产业发展、物业经营、村企BOT(建设-经营-转让)、乡贤反哺、服务增收等。该市各村因地制宜推行“增收八法”后,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7月22日《绍兴日报》)

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如何兼顾?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大家与小家共赢?新时代的富村模式究竟是村带民富还是民带村富?诸暨市推行的“增收八法”,作了很好的实践与解答。无论是王家井镇盘活资源农民入股增加村级收益,还是东白湖镇引进茶产业园带动两万茶农奔小康,都基于利益兼顾的目标,激发产业转型与资源转化,从而将村民与村集体互利互惠的增收模式落到实处。在“增收八法”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能看到强有力的政府作为与责任驱动,诸暨市明确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村转化工作作为年度书记领办基层党建攻坚项目,并作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双赢的富村模式不是一个村的战斗,而是上下同心、目标一致的团队战。

诸暨农村的“增收八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一直以来,发展乡村经济的定位比较单一,除了农字号产业,就是乡村作坊企业,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模式粗放,村民参与度不高,有的还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最终造成村与民争利、村富而民不富的怪象。在一些地方,缺少共享共赢的传统村级经济模式,也给村级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今,“富村+富民”成了诸暨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旋律,因村制宜地打通了两者之间的瓶颈,增收的纽带将集体经济与农民参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振兴乡村,土地和自然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随着观光农业、农庄经济、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产业的兴起与迭变,广袤的农村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也成为农民家门口创业的基地。无论是留人留心扎根故土,还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业是乡村振兴的主业。只有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参与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王家井镇新旭村“土地入股、项目创岗”让村民有事业干,有红利分;马剑镇建辉村用“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让村民用家门口的风景换饭吃;牌头镇三保里村“统一流转、村企共赢”,让村民在新型村级经济中尝到甜头。思路一变,市场一片,这充分证明用“共富模式”可以实现村民与村集体联动发展。

富民与富村,从来不是矛盾的,而应该是共生共长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把握重点、抓住共性,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合作共赢,让沉睡的乡村资源焕发新的活力。诸暨的“增收八法”无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它凝结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智慧与创造,值得各地借鉴,在实践中发展。

“增收八法”还与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有机结合,把干部的业绩与乡村的发展紧密挂钩,增强了干部的服务意识与惠民意识,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一个良好尝试。


作者:钱科峰 编辑:俞朝盈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