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展示“河长通”APP。
7月6日,星期五,上午跟城投部门对接完辖区立面改造事项后,时间已是中午11点,但越城区蕺山街道副主任马科还是快步下楼,走出街道办事处的院子,径直朝胜利东路对面的小弄走去。
熟悉的路线,匆忙的脚步,都跟他的另一个身份有关——都泗河街道级河长。当天是他一周内第二次巡河,而安装在手机里的“河长通”APP将记录下他的履职轨迹。
电子化巡河
2016年8月,马科调任现职,包干的河道也换成了都泗河。就在这时,我市研发上线了“河长通”APP,全市5300多名河长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化巡河。
“河长通”APP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巡河过程的自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传交办。巡河时,只要在手机上点开“河长APP”页面上的“开始巡河”按钮,在结束时再点击“结束巡河”,就自动完成了一条巡河记录。发现问题,只要上传图片或者语音就可以了,这与传统的纸笔记录相比,便捷度大大提高。
都泗河是古城17条内河之一,东起都泗门(东池路),西至中兴路(香桥),全长610多米。“虽然是古城内河,但截污纳管基础较好,周边没有餐饮企业,河道水质一向较好。”步行不到5分钟,马科就来到了广宁桥下,掏出手机点开“河长通”APP,开始又一次用脚步丈量水情。
长桥直街、香桥……马科一边走,一边扫视面前约20米宽的河面。由香桥绕到河对岸一侧后,他突然停下脚步,等记者反应过来时,他已举起手机对准河中央按下快门。“有漂浮物,昨天刚下过暴雨,可能是从上游漂下来的。”他将照片选中,点开“发现问题”按钮,在“漂浮垃圾”这一问题类型前打钩,就完成了一个问题上传。问题上传后,将由管理后台的街道治水办协调保洁人员前来打捞。
巡河的行程在一座叫龙华寺的古庙前终止,在这里,马科一边叮嘱闻讯前来的村级河长、广宁桥社区主任胡建封有关事宜,一边继续“侦察”。马科发现庙前用于隔离河埠的花箱被移开,两人立即动手将其归位。这时,一位居民正在旁边的一个河埠头洗抹布,两位河长上前劝导,居民表示歉意后离开了。“像这些可以当场解决的问题,就不再拍照上传了。”马科指着手机屏幕说。
“河长通”里的执着
给河长巡河带来便利的同时,“河长通”的记忆功能强化了对各级河长的监督,河长巡河次数多少、路线怎样、是否尽责到位,平台记录一清二楚。
按我市河长制度规定,镇街级河长每周巡河一次,但马科几乎每月都是超量的。刚过去的6月份,他实际巡河5次,而5月份更是达到6次,“我离河道比较近,加上我分管城管城建,去现场比较多,所以很多时候会顺路去看一下。”马科说。
巡河的目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河长通”记录显示,7月4日巡河时,马科也上传了一张树人中学对面河段的图片,并在“问题描述”栏里注明:有树叶。6月26日,又为拍摄于广宁桥脚河段的图片标注说明:有少量树叶。
巡河记录显示,更早之前,这位“80后”街道河长更多关注的是沿河洗涤问题。“跟其他内河一样,以前居民在河里洗衣服洗拖把比较多,我们加强现场劝导,上传问题,对屡教不改的进行行政处罚,一共开出了13张罚单。现在,沿河洗涤现象已经很少见了。”
源头治理不断巩固,居民爱水护水的观念不断加强,都泗河水质不断变好,唯一可能的“变数”也许是上游来水的影响。去年6月中旬,同样受暴雨影响,河道连续多次出现大量漂浮物,那几天的“河长通”后台里,留下了许多条“有大量白色垃圾和树枝树叶,尽快打捞”之类的上传记录,马科通过跟上游社区联系,已建立起上下游联动机制。
“从我当河长起,都泗河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水。”绕河一圈后,马科点击“结束巡河”,关闭了“河长通”页面,他说,“借助‘河长通’平台,街道和社区河长还将进一步加强巡逻管护和现场劝导、执法监督,促进都泗河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