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 丁为祥
宋明理学有三种知行观,一是程朱的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二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三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行先知后的知行观。
程朱的先知后行,“知”是认知之“知”,“行”是道德实践之“行”。从对客观物体的认知之“知”,能不能达到道德实践之“行”?这当中有太大的距离。就像王阳明所说的,你的知识再丰富,也绝对不能保证你是一个道德纯粹的人。
然而我们千万不要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解为他的践行,即前面说了什么,之后就要落实。王阳明的践行,是孟子所说的“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能践其行。”再进一步用孟子的话表述即“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阳明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指向外在的,都叫做“形”;良知指向内在的,都叫做知。正如他在《传习录》中说的“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王阳明最大的功绩是把道德良知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心里,每一个愚夫愚妇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