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阳明的心学展现了深沉的哲学智慧,在今天,依然还有它的作用。首先是心学的创造性,我们都知道,通过哲学思想探索之后,形成了他自己的创造性见解,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考察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人没来之前自然呈现,只有当人观赏它的时候才呈现出。从对象来说,它的呈现离不开人。不仅仅外部的自然,而且社会中的一些对象也同样如此。
另外一个,对人行为的制约,外在的天理,到致良知是一种转换,心学转换出来跟以往不同的观念,是内在的体现和创造的精神。王阳明提出了良知,重要特点是心即理。良知就是把普遍的规范、原则结合起来,一个是合理,一个是合度,同时也包括适合于具体的情景中的需要。比如孝是一个普遍原则,究竟如何孝?以什么样的方式尽孝?比如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努力使父母处于保暖状态,夏天的时候,努力使父母处于清凉状态,这就是孝。
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如何使先天具有的良知成为个体的一种自觉意识,这是“致良知”重要内容。致良知在今天,依然是我们要用的。如果把朴素的道德观念放到自觉上来,使德行化为德性,意味着化道德理想为道德现实。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追求,对个人来说化道德理想为道德现实,转化为现实的。对社会来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文道德秩序。王阳明说致良知与事实相符,普遍建立起这种道德次序,在今天来看依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从“知行合一”来说,首先知要化为行,并不意味着你达到知,要看你是不是把你所谓的知化为行。通过真正的付诸行动,才能知道你确实是知。与“致良知”中提到的化自发为自觉,在这个意义上要接受知的引导,知和行相辅。
事实上,阳明心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社会中,要关切关怀和尊重其他个体。外面出去一看,满街都是圣人,并不是说路上的任何一个行人都达到圣人的境界,是说你要把路上的任何一个行人都当作圣人来尊重。
在人与自然之间,也要建立起一种天和人之间合理的、协调的关系。天下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共同体观念,在今天依然还是有其思想魅力。概括起来包括很多内容,包括很深的创建,创造性的观念,追求行为的合理合度,超越道德的麻木,万物一体走向天下共同体,在今天依然具有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