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 >> 阳明传奇故事
王阳明的传奇故事②
一心圣学
2018年06月18日 10:58:39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王阳明在洪都(南昌)结婚以后的第二年,弘治二年(1489年)十二月,他带着妻子诸氏返回绍兴。王阳明在洪都生活了十四个月,在此期间,他热衷于书法,遍读儒家经典,尤其是宋儒的文章。他游览过洪都周边的名山大川,多处寻仙问道。在王阳明沿信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信府上饶时,顺便拜谒了名儒娄谅,向他请教宋儒的“格物”说。

此时的王阳明,虽学有所得,但还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只是满腔热情,并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过很多的设想。其中最热心的莫过于他在年幼时朦朦胧胧定下的目标:“做圣贤”,他认为这是人生的第一等事,为此他苦读书籍、潜心钻研。

虽然王阳明一心想要成为圣贤,却找不着合适的途径,缺乏名师指点。不过,人常常能够因为一些偶然的事件而使自己的人生有所改变。此次与心学大师娄谅的见面便是他改变人生的一次契机。

娄谅也是个怪人,他早年进京参加会试,走到杭州之时,却突然返回。大家问他缘由,他只是神秘地说:“此行非但不第,且有危祸。”果然,没几天,会试的贡院起火,烧死了很多人,而他因为没去参加,逃过一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娄谅有惊人的预测能力。

娄谅的学说以“静修”为本,主张做学问的“自然性”。娄凉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只要不断地努力,就可以成功。从儒学来讲,这个道理其实是通则,不过它正好解答了王阳明存在于内心多年的疑惑,也坚定了他想要成为圣贤的志向。

王阳明与娄谅相见恨晚,二人相谈甚欢。

王阳明向娄谅请教宋儒格物之说,娄谅可能还传授了自己静坐修炼、修养内心的方式以及做学问的态度等。娄谅对王阳明思想的点拨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和娄谅的这次会面,王阳明不会笃志于圣学,也不会开创明代儒学的新篇章。

几年以后,王阳明考中进士,先在工部任观政员,接着任刑部主事,在忙完了直隶、淮北的公事后,来到了九华山。此时,王阳明还迷恋佛家、道家的隐修生活。

王阳明一登上九华山,就陶醉于眼前的青山秀水中,远离尘世的喧嚣、繁杂,内心极为宁静。寄情于山水,心情顿感愉悦,心性得以恢复,诗性也得以复归,他竟一口气写下三十多首诗赋。

王阳明夜宿古刹,白天观奇揽胜,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于是作赋一首,题曰《九华山赋》。他在赋中写道:

“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启鸿蒙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孰构奇于玄造!涉五溪而径入,宿无相之窈窕……”

王阳明在赋中感慨人生如梦,怀才不遇,开始羡慕道教神仙。在九华山时,王阳明夜宿化城寺,恰巧碰见一位姓蔡的道士正在大堂中静坐。这位道士蓬头垢面,衣服破烂不堪,似癫若狂。王阳明心想这定非凡人,于是毕恭毕敬地上前打招呼:“请问神仙可学否?”

道士回答说:“尚未,尚未。”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屏退左右侍从,将道士引入后亭,再次行礼,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是道士仍然摇头回答:“尚未,尚未。”

王阳明没有作罢,继续恳求不已。最终道士对他说:“汝自谓拜揖尽礼,我看你一团官相,说甚神仙?”王阳明听后,大笑而去。蔡道士的一番话恰是击中了王阳明的内心。

王阳明又听说九华山中的地藏洞有一位老道正在修行。这位老道坐卧松毛,不食人间烟火。王阳明非常好奇,决定立刻前往拜访此人。他扶着树木爬上悬崖,一直爬到山顶,见一老道正蜷腿熟睡。王阳明坐在旁边,用手抚摸老道的脚。过了好一会儿,老道才醒来,发现有人坐在旁边,惊讶不已。他问王阳明:“如此危险,安得至此?”

王阳明回答:“欲与长者论道,不敢辞劳也。”

老道被王阳明的热忱所打动,将佛教和道教的要义直言相告,后来又将话题转到儒学上:“周濂溪(周敦颐)、程明道(程颢),是儒者两个好秀才。朱考亭(朱熹)是个讲师,只未到最上一乘。”

王阳明非常喜欢老道的谈论,乃至于天色已晚都不肯归去,但最终也只好作罢。翌日,王阳明又去拜访老道,但老道已移居他处。有诗为证:“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

无拘无束的大自然正好能够衬出官场的束缚。为政或为学,为儒或为释、道,王阳明的内心一直都在左右摇摆着。游刃于二者之间,却也激发了他的思考与豪情。两样看似截然不同的事情,如此相得益彰,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不过名士有时只是一种风格,终究不是职业。正如他下山时所写的诗句:“明日归城市,风尘又马鞍。”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三十一岁。由于劳累,肺部老毛病重发,他向朝廷上书,乞求归乡养病。获得批准后,他回到家乡绍兴,筑室于会稽山之阳明洞,把道家“阳明洞天”的“阳明”两字作为自己的号,自称“古越阳明子”。外人从此称王阳明为“阳明先生”。

据说,王阳明在草堂中修习神仙引导术一个月后,感觉阳神已经能够从身体中自由出入,而且还能预知未来。有一天,他对身边的书童说:“有四位相公来此相访,汝可往五云门迎之。”

书童来到五云门静候,果见王文辕、许璋等四人前来拜访。此四人都是王阳明的好友,书童将受王阳明差遣、特意前来相迎一事告知四人。四人都感到诧异,见到王阳明之后,问他:“子何以预知吾等之至?”

王阳明笑着说:“只是心清。”

后来经常有人前来拜访王阳明,向他请教吉凶祸福。不可思议的是,王阳明大多都能言中。众人都夸赞他,以为是得道的缘故,但王阳明却说:“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随后绝口不言,不再为他人预知未来。王阳明追求宁静,希望脱离尘网,弃绝杂念,渴望超然出仕隐遁。

王阳明追求心灵的平静,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庄子》中的“坐忘”以及佛教中的“无相无想”的境界,超越世间的一切羁绊。但王阳明的心中还有一份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的牵挂。特别是归越修养后,祖母、父亲对他的关爱,使他无法放下。在绍兴静养一段时间之后,王阳明突然觉悟到:“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姓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

离开故乡绍兴,王阳明来到西湖疗养身心,一次,王阳明去虎跑寺游玩,听闻有一禅僧已经坐关三年,终日闭门静坐,不发一语,不视一物。王阳明想用自己的体悟点化和尚,来证明自己与佛教脱离的正确性。

王阳明径直来到禅僧面前,粗声大气地说:“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和尚受惊不已,立刻起身。摆弄禅机的禅僧反而被王阳明的禅机吓了一跳,觉得王阳明定非凡人,于是毕恭毕敬地行礼问:“小僧不言不语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此何说也?”

王阳明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他:“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和尚回答说:“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王阳明问:“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王阳明问:“还起念否?”

和尚回答:“不能不起念也。”

于是,王阳明说道:“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

和尚听完这番话,幡然醒悟,合掌向王阳明请教说:“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王阳明回答:“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和尚听了不禁大哭起来,他对王阳明说:“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第二天,王阳明再次拜访该寺,问及坐关僧去向,寺内的僧人说,禅僧一早收拾行李启程返乡了。

至此,王阳明心中的迷雾一扫而空,他悟出了佛学和道教的不足,转而笃信儒学。佛教和道教追求的是弃绝人伦,也就是放弃对亲人的恩爱之念,这完全有悖于王阳明有志于家国民生的志向,王阳明能够迷途知返,幡然悔悟,一心圣学,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漫画: 

31岁时,王阳明来到会稽山,在一个山洞里修养身心,他给山洞起名“阳明洞天”。

一天,王阳明对他的仆人说:“将有4个人到这里来,你去五云门迎接他们。”并说出了4人的模样。

仆人赶到五云门,果然有4人前来,连忙上前行礼,说:“先生派我来迎接你们。”

4人都很惊讶,见到王阳明后问:“您怎么知道我们会来?”王阳明只是笑而不语。

此事很快传遍了绍兴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拜访王阳明,向他请教。

自此,“阳明洞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连环画由绍兴博物馆友情提供)

 


作者:李永鑫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