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已经结束,高考即将发榜。紧随而来的是让考生和家长们更头疼的志愿填报。有的考生想拼命挤进“高大上”学校,有的考生看同学怎么填也就跟着怎么填,有的考生顺从父母的安排填报的是父母的意愿。
志愿填报,不仅关系着考生的学习生活,更与考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一些考生之所以在填报志愿时不知所措、心中无主,往往与缺少“自我定位”有关。何谓“自我定位”?就是明白“我是谁”,对自身能力特长、成绩水平、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等有全面的认识。调查显示,我国有将近一半的高考考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了解较少,能够做到比较了解的只有38%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想知道一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先得知道自己有什么智力特点、人格特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再去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才有可能选对专业,填对志愿。如果一个人先天对数字敏感,选学与数字有关的专业就会如虎添翼,而反之可能就是受罪。李某由于不了解自我,填志愿时顺从父母的安排稀里糊涂地进了师范院校。没想到进了大学却成了问题学生,他白天逃课在宿舍睡觉,晚上则精神百倍地混迹于各个网吧,期末考试各科飘红。究其原因,原来李某进入大学后,逐渐认识到师范院校根本不是自己想上的学校,他觉得自己有美术特长,喜欢的是美术课程。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等特征,选择适合的学校、专业,有利于学好专业,也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做好“自我定位”,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考生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或者职业价值观)等个体特征,包括自身的不足;也要客观分析自己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包括了解在考生群体中的大致名次,了解本校近几年升入各类学校的人数,从而把握住志愿选择的大方向。找准“自我定位”,就能明确自己该选择的方向,同时降低对名校的盲目崇拜,对他人的盲目依赖。
在填报志愿前,父母、老师要帮助考生“自我定位”。对此,易中天给的指导意见是“四项基本原则”,即:兴趣原则,你选择的专业应该是你感兴趣的;优势原则,你选择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创造原则,这个专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相信做好“自我定位”的考生会理性地选择志愿,并在以后的人生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