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亭)
阳明先生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次数最多的当属江西,其先后五次来到江西,从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到鞠躬尽瘁病逝大余县青龙铺,可以说,阳明先生的足迹遍布赣州。赣州是王阳明施行王化德政的重要实践地,平乱立功的主要阵地,“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形成地。他为赣南的社会稳定和民风教化作出了突出贡献。10月25日,记者踏上赣州这块土地,走访阳明遗迹,跨越时空,感受先生“知行合一”的躬身实践和“致良知”的内心追寻。
寻遗迹,讲述岁月沧桑
据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科一位姓刘的科长介绍,王阳明在赣州的遗存主要以题刻为主,其主要活动的遗址,在赣州市区及周边县市都有留存。2017年6月23日,赣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王阳明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保护的要求。
在赣州市区,王阳明的主要遗迹便是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的通天岩,主要由观心岩、忘归岩等五个岩洞组成,其中观心岩为王阳明讲学的场所,名为“阳明书洞”。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向弟子们讲授心学理论。王阳明在通天岩写下了十二首诗,这些诗都展现了王阳明在平定南赣和宸濠之乱后的心境。其中一首刻在通天岩忘归岩的岩壁上,此诗高110厘米,宽145厘米,共八行,保存完好,至今仍清晰可辨。
赣州市区的西南方向便是崇义、大余二县,两地相距赣州市区约七八十公里,已毗邻广东。两县是王阳明平乱立功的主要阵地。在崇义县境内,便有平茶寮碑和左溪古战场等遗迹。平茶寮碑位于崇义县思顺乡的巨石岩壁上,高8.4米,宽4米,四周竹林环绕,苍翠茂密。碑体西侧有大楷石刻“纪功岩”三字,碑体东侧有王阳明草书诗文碑刻二则,均为王阳明真迹。其上碑文翔实记载当时王阳明剿灭山贼的真实情境。
(赣州阳明书院)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如今的崇义一带“山贼”猖獗,其大头领谢志珊、蓝天凤自封为“征南王”。当时王阳明奉朝廷之命,出任南赣巡抚,肩扛安民之重任。王阳明到任后,一面筹足银粮,训练官兵,制定军纪;一面对贼寇内部进行劝降、招安。剿匪胜利之后,王阳明在谢志珊、蓝天凤盘踞地——茶寮,刻“平茶寮碑”。碑文云“兵惟凶器,不得已而后用”,警示后人要树立道德修养,正心诚意致良知,破除“心中之贼”。
“王阳明落星亭”位于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附近的章江西岸(古为青龙铺)。青龙铺虽为一乡间码头,却因与王阳明的人生经历有关,历来为专家学者所关注。在大余王阳明研究会会长王会桃及当地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落星亭。亭子周围略显荒芜,河道也已断流,河床之上已被植被覆盖。但因时至重阳,有来自广东东莞一行人正在亭中祭拜,低头沉吟,虔诚之至。
“王阳明落星亭”为四角亭,结构简朴,琉璃瓦葫芦宝顶,四角飞檐翘角。亭内竖一座大理石碑,碑高2.14米,宽1.4米,正面阴刻着“王阳明先生落星处”几个大字。据悉,该亭由日本著名阳明学家冈田武彦先生牵头筹建,于1994年5月修建完毕。
明代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阳明从广西出发欲回浙江故里,到达江西大余县青龙铺后,在船上咳血不止,随从只好安顿歇息,待第二日再启程。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王阳明自知人生大限已到,对在船舱内的周积等人招手致意,并坦然笑道:“吾去矣!”周积等人忍住悲痛轻声呼唤着先生,希望能在先生临终之前,还能聆听其教诲,并询问先生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此时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稍作停顿后,又淡然一笑,颇有感慨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含笑而逝。
尊圣贤,开创书院新篇
近两年,赣州市对于阳明文化的研究蓬勃兴起,关于阳明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日趋成型,学习阳明文化的热潮由市县向乡镇及村一级发展,结合赣州各地的王阳明遗迹,在大力挖掘保护的同时,文化建设也相继推进。
在赣州市章贡区郁孤台边上,一座古色古香的阳明书院便坐落于此,该处原为王阳明先生讲学旧址,如今在原址复建,承袭了书院底蕴。书院前后三进,近2000平方米的书院,更壮气象。书院的院长是山东籍企业家王修权,他对阳明先生极为推崇,如今在气象恢宏的郁孤台边上,建立赣州阳明书院,算是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书院内曲径通幽,古风蔚然,庭院之中,阳明先生的雕塑、诗文随处可见。王修权介绍,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鼓舞着作为企业家的他躬身实践,迎艰克难,同时,不断净化心灵,祛除内心的浮躁。今年8月13日,阳明书院正式接匾,目前已成为各地学者、企业家交流阳明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和学生来此学习阳明文化。
与阳明书院类似的研究平台也在赣州遍地开花。在崇义县,记者的感受尤为真切。崇义县围绕阳明文化,已经打造成一个旅游重镇,初步形成了“一山一湖一园一馆一院一碑”的阳明文化发展格局,阳明文化已成为当地的核心文化,深入当地民众的心中。在当地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崇义县章源中学,这里便是王文成公祠遗址,如今遗存只有几处石块,已不复当年面貌。不过,校园的另一侧还存有一段崇义古城墙,青砖砌筑,长13米,高3.2米,厚3.8米,占地面积50平方米。
与旧址的零落相比,由崇义县政府打造的阳明文化综合体可谓气势恢宏。阳明文化综合体涵盖了阳明广场、阳明书院、阳明社区公园、阳明知行公园和阳明纪念馆,整个综合体占地几万平方米,坐落在崇义县城,为推动崇义县阳明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记者入住的酒店内,LED屏幕上,播放的正是崇义阳明旅游的宣传片。如今,到崇义县参观学习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大余县,记者同样感受到了阳明文化在当地蓬勃的影响力。据王会桃介绍,去年12月,应当地宣传部、社联的要求,成立了大余王阳明文化研究会,其任会长。该研究会目前的主要工作,便是组织一批热衷于阳明文化研究的学者,发掘整理王阳明在大余的活动轨迹,传播阳明文化,同时探索新形势下阳明文化如何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在全县普及推广。在崇义县至大余县的S230国道旁,村民自建的民房前也挂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牌子,乡村阳明文化的构建力度可见一斑。
在大余县青龙中学,迈进校门,便看到一座硕大的王阳明雕像居中耸立,其后的教学楼上,“知行合一,此心光明”八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校园的院墙,便是一条有关阳明文化的长廊,其上详述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校园中开设的一些有关阳明文化的宣传活动也陈列其上。校园的正对面,便是落星亭,该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祭拜。阳明文化在该校得到广泛的传播,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渗透到了每个学生的心中。该校张校长说:“虽然每个学生不一定在社会上都会有巨大的成就,但是希望青龙中学的每一个学子,都能成为有良知、有担当,对社会有用的人。”
(平茶寮碑)
重研究,挖掘普世价值
赣州文化丰富,大余县更是千年古府南安府治地,历史悠久。秦时设关,汉代筑城,唐时开路,元末、明、清置府,人文荟萃,英才云集。梅关古道、丫山灵岩寺便在其境内。据悉,梅关古道为当时通往广东的必经之路,经贸繁华,商贾云集,各路官员升迁、贬谪也必经这条古道。王阳明最后一次进江西,便是从广州,沿韶关、南雄越过梅岭到达江西南安府。在丫山灵沿寺,还有一段关于王阳明的传说。据传,王阳明登灵沿寺,进入一间禅房,其桌案上留有一信,信上写到: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生平,开门人即闭门人。王阳明看完偈语,惊魂不定,匆匆下山,不久便星落青龙铺。
据大余县王阳明研究会理事张声奇介绍,目前在大余境内有多种文化传播,其中主要有理学文化、佛学文化、驿道文化等,这些文化体系在阳明文化萌生之前便已形成,如今,阳明心学文化的兴起,又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大余文化体系重要的一环。
而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副秘书长董华告诉记者,目前对于王阳明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各级研究机构;开展了内容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新建了一大批大型的王阳明研究平台;拥有了一大批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出版了20多本关于阳明研究的作品。
在赣州,担任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的赣南师范大学周建华教授就是是阳明文化研究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从事阳明文化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他,已出版多部有关王阳明的研究著作,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目前,他把王阳明放在世界纪年范围内进行研究,比较东西方在同一时期的思想体系,形成其对于阳明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王阳明遗迹、遗址的考证,打造一条全国范围内的有关阳明文化的游学线路。他说,阳明文化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可以用于每个个体的实践;当前中国经济崛起,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民族文化得到了复兴,国民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内心。当前中国发展时期和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的时期具有相似性,人们有决心、有毅力打造自由、开放、共赢的社会环境;当下社会还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阳明心学中的核心价值观,能够让人祛除浮躁,回归内心,也能让年轻人更有担当精神。
在从事阳明文化研究的漫长过程中,周建华也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熏陶,使他能够认清事物、放下浮躁,更有担当和毅力去处理一些事情,坚定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为大众去做一些事情。当烦躁、怀疑、困难的时候,他便遥想王阳明当时的处境,从而找到一些方法去化解难题。他把自己的研究所得传递给其学生和周围的人,让正能量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