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洞天,是王阳明在绍兴留存的一个重要遗迹。
在王阳明出生之前,这里早就已经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洞天。其核心区域在会稽山之宛委山南麓,为一东西向的谷地,谷口有若耶溪流经。洞天标志是一倾斜的巨石,称飞来石,贺知章等唐宋名贤曾在此石上题刻。
而更早之前的传说,则可以追溯到大禹的时代。相传,阳明洞天由大禹藏金简玉字之书的禹穴演化而来。黄帝盘石盖门,藏书于宛委穴。大禹登宛委山,开盘石得治水之书疏导洪水后,又用盘石将书封于禹穴。
对于王阳明来说,阳明洞天不仅是他的养生之所,而且还是他讲学的重要场所,阳明心学也发端于阳明洞修炼。“阳明先生”的称号,也因此而来。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因肺病归越,筑室阳明洞天,行导引术。一天,朋友王思舆等人来访,他们刚出城区的五云门,王阳明即让仆人前去迎接,众人十分惊异,认为阳明先生已经得道。
实际上,他不仅在阳明洞天养生,更在阳明洞天讲学。从开始与许璋、王思舆讨论道家学说,一直到晚年居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子论学万物一体,阳明洞天一直是王阳明在越讲学的重要场所之一。甚至于他的第一次收徒,也是在阳明洞天。正德二年(1507年)即将谪赴龙场前,王阳明在阳明洞天收妹婿徐爱及山阴白洋弟子蔡宗兖、朱节为学生。王阳明的重要弟子,如绍兴王畿、钱德洪、徐珊,海宁董沄,江苏泰州王艮,福建郑善夫,江西邹守益、魏良器、何廷仁、黄弘纲等,天下巨儒硕士,均曾学于阳明洞天。
阳明洞修炼对于阳明心学的发端,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阳明心学静入于阳明洞,得悟于龙场,大彻于平宁王之乱,阳明洞修炼是阳明思想演化过程中的三大节点之一。通过阳明洞的内在体验,王阳明作出了重要的抉择: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寻找。在别处寻求个人自由,不仅是逃避,而且违反人性。阳明龙场悟道前,他所经历的学三变的最后一环是“出入佛老”。而让王阳明走出佛老、复思用世而有龙场之悟的,始于阳明洞的修炼。“可以说,阳明洞修炼为阳明龙场之悟提供了思想准备,没有阳明洞修炼也就没有龙场之悟。”张炎兴说。
即使是在离开绍兴的日子里,阳明洞天也是王阳明梦萦魂牵的地方。正德三年(1508年)春,被谪到龙场后的王阳明,因怀念绍兴的阳明洞天,改东洞为阳明小洞天。在江西平宁王之乱期间,阳明率军小憩龙南,也找到玉石岩双洞,以“阳明别洞”命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