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速高铁公路快速通道。 首席记者 袁 云 摄
杭州下沙、绍兴马鞍、宁波柴桥,一条长达161公里的路将三点连成一线。
这条自带可自动驾驶、无线充电等黑科技的国内首条超级高速公路建成后,杭州到宁波只需一小时,将成为未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典范。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标刻着杭绍甬一体化的进程。
大湾区时代,城市群代替单个城市成为区域竞争的主体,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不失时机地提出杭甬一体化发展的构想。在左右逢源的格局中,绍兴正在与东西两座城市同频共振,拉平杭绍甬的城市天际线。
向杭甬看齐
不管是向西还是向东,绍兴与杭甬都有着必须直面的差距。杭州是省会城市,有着数字经济的优势;宁波是计划单列市,有着港口经济的优势。相比之下,绍兴能为杭甬一体化进程贡献什么?答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千年古城和东方水城。
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名士多如鲫”。绍兴中心城市规划水域面积占14.7%,水网密度3.3公里/平方公里,为全国之最。绍兴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旅游资源单体类型占浙江省全部155种类型的71%,现有70个A级旅游景区,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文化和生态上与兄弟城市优势互补,在经济指标上向杭甬两地奋力追赶,绍兴有拉平差距的基础。
2017年,绍兴人均GDP达16750美元,仅次于杭州(21589美元)和宁波(19751美元),远超同等经济规模的温州和台州;A股上市企业53家,位居全省第三,追赶杭州(131家)、宁波(73家),领先全省其他地市;国家级开发区4家,与宁波市并列全省第一。
一个普遍的认识是:绍兴位于杭州宁波中间,是连接两地的天然纽带,三地同属宁绍平原,历史渊源深厚,民间交流广泛。在大都市区建设中,绍兴有着良好的基础。
促互联互动
交通是杭绍甬一体化的血管。除了超级高速公路,今年绍兴东西连通的大手笔项目还有很多。
向西,柯桥计划打通13条连接萧山的通道,杭绍城际轨道交通9个标段全面启动,力推杭绍交通一体化。
向东,杭甬运河东线(绍兴到宁波镇海港)开通500吨级航道,曹娥江中上游“两闸一航道”项目启动,将成为绍兴内陆接轨宁波港的大通道。
通过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的连接,绍兴与杭州、宁波三地“一小时交通圈”已初步形成。
快速通道将城市连接,三地经济互动加快。
诸暨临杭产业园去年从杭州都市区引进项目65只,投资总额达200亿余元;上虞引来不少宁波北仑区汽车相关产业,在当地建立起加工基地;去年开业的宁波保税区嵊州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已成为绍兴最大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绍兴面向杭州宁波的引才引智引技力度也在加大,诸暨、袍江已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滨江)高新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等区域设立异地孵化器。
谋同城发展
杭甬一体化的核心是同城待遇,同城待遇的核心是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
由新昌和宁波合作建设的钦寸水库,是杭甬一体化中区域资源共享的典范。作为浙江唯一的跨流域引水、跨地区合作水利工程,水库去年建成,今年正常蓄水后,每年可向宁波市提供1.26亿立方米优质水。
教育是杭绍两地资源共享的样板。近年来,绍兴陆续引进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等高校到绍办学,杭绍两地校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
公共服务的拉平,让三地居民待遇无差别感日益增强。绍兴与杭甬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卡通”,9家省内异地医院可直接结算;诸暨开通的“杭州通·都市圈”诸暨卡,可广泛适用于杭州主城区的公共交通和特约商户;2022年杭州亚运会,绍兴的体育场馆将承担部分篮球和排球赛事……
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民生互惠互利,杭绍甬三地的一体化发展,正在使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构建空间联系、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公共服务的共同体,为一个大都市区的形成打开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