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的年轮跨进2018年的门槛,绍兴撤地建市已走过35个年头。
35年前的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绍兴地区行政公署,设立省辖绍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从此,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增加了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地级市。
3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一瞬。但对于快速奔向现代化的绍兴市而言,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始于1983年的撤地建市,全面开启了绍兴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于绍兴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6年5月11日,撤地建市后的绍兴市举行了全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当时的诸暨、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越城区和市直属单位的七个代表团1788名运动员和520名裁判员、工作人员参加这次体育盛会。首席记者 袁云 摄(资料图片)
市管县起步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1983〕国函字145号文件批准:撤销绍兴地区行政公署,设立省辖绍兴市。原绍兴地区上虞、诸暨、嵊县、新昌和绍兴县划归绍兴市管辖。
同年8月5日,浙江省委公布了绍兴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以及市纪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名单。
9月20日,省政府通知,绍兴市区设越城区人民政府,并明确了越城区和绍兴县的管辖范围。由此,绍兴形成了“五县一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个新兴的地级市政权由此启程。
市领导县,应当从哪里起步?这在当时,是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
对此,首任市长王余良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他在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在抓好机构改革、政社分设、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着重研究探索如何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问题”“要认识城市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
在时任市委副书记张文传的记忆里,“撤地建市是一个重大的体制调整,而非换一块牌子那么简单。”此后,他亲历了各类机构的逐一建立和有序运转。
按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思路,新成立的绍兴市在农村改革、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等方面统筹发力。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企业多种经营松绑,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科教文卫起步,各项事业发展蓬勃有力。
五年后的市人代会上,绍兴给出的是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到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136.1亿元,较1982年增长2.42倍,平均年增长27.9%;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2年的37.3%提高到66.4%。
城市化提速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绍兴工业化实现加速跑,而城市化却一直进展迟缓,这是绍兴作为一座文化名城的城市之痛。”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王富更说,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技术、智力、信息、资金等要素集聚,对城市的依赖加强。因此,加快建设绍兴中心城市,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也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绍兴开始编制首个城市总体规划,并提出要变杭甬“两面夹攻”为“左右逢源”,变古城保护与新城开发的“两败俱伤”为“两全其美”。当时,年轻的王富更参与了城东新区的规划选址。“这是绍兴城市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他说。
更大手笔的擘画,在新世纪陆续呈现。2000年,按照“扩市区、迁县址、统规划”原则,绍兴县政府迁址柯桥,绍兴市区面积增加到336.5平方公里。
以斗门、马山两镇为依托,袍江工业区也于2000年启动建设,以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组团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结构开始形成。
2002年,绍兴响亮地提出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谋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此后,新一轮工业、技改和基础设施投入高潮迭起,开发区、工业园区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随后编制的《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把绍兴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并确立了“四大组团、绿色空间”的总体框架。当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镜湖新区授牌仪式暨开发建设动员大会,镜湖新区作为城市绿心开始走上前台。
此后,加快发展中心城市,一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施政要点。加强古城保护,打造迪荡新城,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规划建设绍兴滨海新城,“城市北进”战略部署得以深入推进。
迈进新时代
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城市发展的动力从工业经济转向城市经济,从县域经济转向都市经济。这是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的新形势。
2013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绍兴县、上虞市,分别设立柯桥区、上虞区。由此,绍兴市区面积扩大到2942平方公里,人口由65.3万人增加到216.1万人,绍兴也一举成为仅次于杭州的省内市区面积第二大的城市。
“绍兴城市史掀开了全新一页。”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陈波如此评价。也正是这一年,嘉绍大桥、杭甬高铁绍兴北站和上虞北站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杭甬运河全线通航,这都为新一轮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新的时空格局下,我市坚持有效整合城市空间资源,推动全市域协同、大市区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档升级。
加快镜湖城市核心区建设,开建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提升诸暨城镇组群辐射力,加快嵊新协同发展……历数近年来绍兴在大城市建设上的一系列新变化,人们发现,这座城市的片区之间、城乡之间、水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空间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城市的能级也在日渐提升。
今年4月18日,正逢第三十四届兰亭书法节,连接三区的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正式载客运行,越城城际站到上虞城际站只要21分钟。像新干线一样,绍兴已启动越东路、二环北路、329国道(市区段)三条智慧快速路的建设,环城高速也在谋划中,这些路网的建设,使三区来往更快、融合更深。
风起钱江,惊涛拍岸。如今,顺应省委提出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战略,我市着力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大城市建设,强化改革创新,加快融入杭甬一体化进程,推动全市生产力重新布局和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
全面提升绍兴品质,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绍兴篇章。以撤地设市为起点,踏着历史的节拍,绍兴向着现代化强市的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