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因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而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何占豪,在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德艺讲堂”讲课时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戏曲的生命,绍剧要在不断尝试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形式。”
坐在台下的几代绍剧人,纷纷对何占豪的观点表示赞同。
1979年7月,浙江绍剧团(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前身)带着新编历史剧《于谦》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0周年文艺献演。这是继1961年浙江绍剧团赴中南海演出后,又一个“高光”时刻。
40年倏忽而过,对于当下的绍剧人来说,往昔的荣光历程,与当下的求索探寻,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传统艺术在现代如何前进的命题。
2004年7月,新编绍剧《真假悟空》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亮相。首席记者 袁 云 摄(资料图片)
荣耀与沉浮
几天前见到刘建杨时,正逢浙江卫视一档栏目在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拍摄。他带着两名弟子,在镜头前不停地舞动金箍棒,做着猴戏的几个经典动作。
一瞬间,他想起了1979年的那个夏天,年仅19岁的他,跟着六龄童、十三龄童、筱艳秋等前辈,进京演出新编历史剧《于谦》。彼时,因为历史原因,这些绍剧名角们,已经多年未登舞台。“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再度让绍剧这个地方剧种受到关注。
对于绍剧人来说,1961年和1979年的两次光荣“进京”,以及此后迎来的绍剧演出的繁荣岁月,无疑是绍剧复兴的一段美好回忆。
上世纪80年代,戏剧演出市场迎来一个发展黄金期,浙江绍剧团走向全国,在城市、农村演出不断。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芳正是在1980年进入剧团的。在她的印象中,自进团开始一直是忙碌的,有几年剧团每年在各地的演出多达300多场。
然而,这样的时光,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就戛然而止。随着歌舞团、管弦乐团等多种艺术团体的兴盛,与其他许多戏剧一样,绍剧演出市场一夜入冬。没有演出的日子里,许多演员离开剧团,另谋工作。“那时候,我也会经常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黄芳笑着说。
迷茫不仅存在于“80年代”的绍剧人。事实上,这个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自秦腔演变而来的剧种,在近一个世纪中,随时代命运几经浮沉。上世纪20年代为绍剧全盛期,“自名角至杂差,总计共四五千人左右。”十三龄童的爷爷王茂源,作为当年的小花脸演员,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
至十三龄童挑起大梁时,因为历史原因,绍剧与许多戏剧一样,剧团停演,戏服被焚,演员流散,经历了长时间的寂寥。
1979年的进京演出,不仅让新编历史剧《于谦》获得了文化部表彰,也改写了六龄童、十三龄童等一代绍剧人的命运。此后,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始终是绍剧的擎旗者,在民间有着强大的号召力。
2011年11月30日,为纪念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进中南海演出50周年,特别排演的纪念版专场在绍兴大剧院上演,“30后”到“90后”五代绍剧演员同台献艺,时年七十多岁的十三龄童、筱艳秋等人再度开唱,冒雨前来的千余名戏迷情难自禁,演出过程掌声迭起。
“纪念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把传统文化、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让绍剧经典不断散发艺术光彩,让绍剧艺术永葆青春。”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茅临生在演出结束后说,希望浙江绍剧团和绍剧人进一步拓宽视野,创作出更多艺术精品,赋予绍剧更多时代内涵。
事实上,拥有四百年历史的绍剧,其高亢激越的旋律,早就传播出海。从1992年起,浙江绍剧团多次前往日本演出,多次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今年11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将受邀赴法国演出。
保护与传承
文学艺术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旧社会走来的“绍兴大班”,早就迈出了传承与发展并重的步伐。
1979年进京演出后,新编历史剧《于谦》即获得了文化部表彰,荣获全国演出一等奖和剧本二等奖。复兴绍剧的思路,也从这里打开。上世纪90年代,绍剧开始实施精品战略。1996年,绍剧《大禹治水》率先叩开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新剧目奖”的大门,成为绍兴戏曲发展史上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进京演出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
2007年,为纪念秋瑾就义100周年,浙江绍剧团创排首部现代戏《秋瑾》,后来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施洁净担纲主演。那一年,施洁净37岁,亲历过绍剧在新时期的求索发展后,她坚信,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思想,才是古老戏曲焕发新生的正确路径。“这是我倾注了最多情感、智慧去演出的角色,因为内心始终洋溢着一种对民族精神、辛亥英烈的敬仰。”
绍剧《秋瑾》演出后即获轰动,并先后获得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大奖、首届浙江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奖等殊荣。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绍剧《秋瑾》又赴京演出,慷慨激昂的唱腔演绎出了一代女侠的风骨,绍剧这一古老戏曲再度引发关注。
近年来,绍剧紧扣时代旋律,新戏频出。如为汶川地震创排的《生命的飞翔》,取材于《西游记》的原创新戏《八戒别传》,反映反腐倡廉的《两袖清风》等。丰富的尝试,让绍剧在近年来“出人出戏”,十年内,连续三届获得浙江省戏剧节剧目大奖,两人获“梅花奖”,多人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奖。
2012年8月,浙江省文化厅、绍兴市编委办批准,同意撤销浙江绍剧团,成立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
探索与创新
2004年9月26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绍兴落幕。绍剧《真假悟空》获得了首次设立的文华大奖特别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
猴戏传人刘建杨始终坚信,绍剧的猴戏是一直有魅力和市场的,只是,在新时代新的传播方式下,应该有更多的尝试。
去年开始,他又准备着手编排一本关于“猴戏”的书,系统介绍绍剧猴戏的精髓与标准。“猴戏是绍剧的经典,过去都是师傅面授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想要用一种尽可能标准化的教授,来实现更多的普及。”刘建杨说。
黄芳说,除了戏曲本身的传承与创新外,一直以来,绍剧对拓展戏曲外延的表现方式的努力,一直没有停过。今年,将尝试打造小剧场绍剧,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绍剧“年轻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是提高换代速度。近年来,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新招学员从原先的十年一届变成六年一届。此举的直接成果是,加速了绍剧演出中新人的出现,1989年出生的应林锋于2002年进入研究院,如今已连续两届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新人奖。应林锋认为,吸收更多的元素,与影视、话剧等表演形式结合,让绍剧走向更广阔和天空,将是他这辈年轻绍剧演员应该承担起的探索课题。
■启示录
在创新中迸发活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秦腔南下古越后,扎根脚下土地,与古越大地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合,形成绍剧,四五百年间自成一派,别具风流。最近几十年间,绍剧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自身高亢激越的唱腔特征,创排出一大批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发展的大戏,展现了民族力量,体现了一门古老剧种不断开放包容、向前发展的精神。
绍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如何在走过几百年的风雨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绍剧人的探索,也最终证明了,紧扣时代精神,创作优秀作品,是任何文学艺术永葆生命力的重要路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戏曲艺术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进一步开放合作的意识,从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在新时代呈现新面貌。
2011年12月1日,绍兴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新版绍剧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专场演出。这台由五代绍剧人共同打造的绍剧大戏,既是对50年前“绍剧进京”的纪念,也展示了绍剧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