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第34届兰亭书法节 >> 新闻
一个1600人的村子,因兰亭景区和书法学院而闻名世界
书法,兰亭村的图腾
2018年04月18日 10:02:2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600余年时光流转,“兰亭”两字已然为中国书法之图腾,也是后世高山仰止的文化信仰。

作为远近闻名的“书法村”,兰亭村人未曾辜负“兰亭”。这里是农村,笔墨纸砚却户户可见,书法爱好蔚然成风世代相传;他们是农民,泼墨挥毫,用书法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个村如何传承和弘扬兰亭文化?记者日前走进柯桥区兰亭街道兰亭村,感受翰墨风流。

兰亭村村民书写对联。

一个村的千年书法文脉

兰亭的春天,地朗天清,茂林修竹中倍有雅趣。古朴的兰亭,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映照着天空。

仰眺白云悠悠,静听鸟雀天籁。走进山林掩映的兰亭村,除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这里的土壤仿佛也浸润了浓郁的墨香。

沉浸在“桃花源”里的1600余名兰亭村村民,无论是耄耋长者,还是天真孩童,有一半人拿起毛笔,会写书法。

书法不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兰亭村人的情操,更成为传承兰亭文明的重要血脉。

“这是有历史传承的。”村里的老人说。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淳厚的民风,自古以来,兰亭村犹如镶嵌在古越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美丽而神奇。父辈习书写字,孩子则幼承父训,描摹不懈。

兰亭村,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建有驿亭,因而得名。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邀友雅集修禊于此,写下“天下第一行书”,更使兰亭闻名遐迩。

中央美院教授邱振中,此前多次来访兰亭,曾担任过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在他眼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兰亭村独特的村落文化。自古以来,兰亭村村民就有喜好书法和崇尚书法文化的优良传统。他们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弘扬书法文化。

上千年的历史繁衍和几百年的风气沉淀,让兰亭村书法圣地的美名流传开来。

每当农闲时节,爱写书法的村民取出毛笔,铺开宣纸,黝黑粗壮的手执着细长笔挺的毛笔,画面独特。这也使得这里的村民秉承耕读传家传统:忙时锄禾耕地,闲时挥毫泼墨。

2014年,兰亭村被授予“浙江书法村”称号,这也是柯桥区首个“浙江书法村”。

走进兰亭村村委办公楼,与其他村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个兰亭书法会馆,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馆。这是当地人气最旺的场所。

这座建筑里,有名家书画陈列室,也有书画室,书画爱好者可在这里挥毫泼墨,交流书法技艺,增进彼此感情。

这座建筑里,有一个文化礼堂,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书法相关的讲座正成为当地村民的文化大餐。

走入展厅,你才能明白书法村的真正含义。墙壁上挂满了村民的书法作品。它们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或沉郁朴茂,或酣畅淋漓,或疏朗清秀,或潇洒飘逸,或追求技巧韵律的相辅相成,或袒露个性张扬的雅趣天成。

早在1996年,兰亭村就成立了书法协会。在这个村落里,有各级书法协会会员60余名,有教师,有学生,有农民,他们当中有老有少,年龄参差不齐。

兰亭书法会馆外,十余米长的书法艺术长廊“墨园”介绍兰亭村书法悠久的历史和如今的辉煌,令人神往。

“兰亭村之所以选择以书法作为载体,源自于悠长的书法文化历史。”在兰亭村党支部书记俞志刚看来,兰亭景区和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院坐落在村内,兰亭区域内还有许多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如印山越国王陵、王阳明墓等名胜古迹和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兰渚山等自然景观。作为中国的书法朝圣地,兰亭村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

把兰亭文化弘扬光大

风缓缓吹来,吹来花草的清香,翰墨的清香。第34届兰亭书法节如期举行,兰亭村书法协会会长董建民又忙碌开了,56岁的他提气凝神,饱蘸笔墨,洋洋洒洒为书法交流开笔。

去年,董建民接待了300多批次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书法交流团,最多时一批就有五六十人。

他是土生土长的兰亭村人,7岁始习书画,集诗、书、画、印、易学于一身,其书法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比赛的大奖,其中大红“福”字,两次上过中国诗歌春晚。

作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是村民眼中的书法村村长,更是一名德艺双馨的书法家。

兰亭书法会馆,是董建民的主要工作场所。

在兰亭书法会馆里,一张张书桌前摆满笔、墨、纸、砚,书法爱好者们用功“练笔”,一个个苍劲有力、恣意畅快的字如龙飞凤舞般呈现在纸上……

“在别的村,孩子们放学回家不是玩耍就是帮父母干农活,我们村不一样,孩子们在大人的组织下,会集中读书、写作业、练习书法,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书香文脉代代传承。”董建民说,村里好几个孩子的书法已经颇见功力,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才能使兰亭村书法后继有人。在兰亭村,艺高为荣,书法好的人特别受尊重。

如何传承和弘扬兰亭文化?这是包括董建民在内的兰亭村人在思考的问题。

在董建民看来,要让书法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培训。于是,他毛遂自荐当起了培训老师。现在村文化礼堂周周有书法培训,村里有许多人参加了书法培训。通过培训,村民们的书法创作有了很大的长进,许多村民参加了国家、省、市、区书协举办的各类比赛,不少人还拿了奖。

以书会友,虚心求教,是兰亭村人习书的好传统。正是对书法的热爱和痴迷,使得写书法的人群庞大起来。

在兰亭村,记者深深感受到书法在这片热土上蓬勃的生机。无论是婚丧嫁娶、重大节日还是祭祀等活动,人们都保留写书法、写对联的习俗,即使在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书法艺术仍然与兰亭村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董建民还是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员,他利用文化礼堂的“兰亭讲堂”,邀请书法名家或者自己亲自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兰亭故事,特别是有关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典故。

2013年,董建民在新浪网上开出博客“兰亭翰墨与风水”,目前已有9万多粉丝。从那时开始,他经常在博客上发文,推介兰亭书法村。如《书法圣地兰亭有颗闪亮的明珠》《中国兰亭已成为文化品牌》《中国书法圣地兰亭村村歌》等博文,点击量达3万多,引起了众多博友的兴趣。全国各地有许多文联、书协和美协等组织,通过与他联系,到兰亭村参观交流。

“会稽山下,兰亭村,书法圣地传美名。王右军,铁划银钩冠古今……”兰亭村有一首名为《翰墨风流》的村歌,而这首村歌,是董建民和专业人士一起创作的。村民们走进礼堂,用歌声传唱兰亭故事。

在兰亭村的一些村道上,一幅幅美丽的书法墙绘扮靓了村庄,吸引了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董建民说,兰亭书法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把书法圣地的美誉一代一代传下去,把书圣王羲之的遗风发扬光大,让悠久的兰亭文化弘扬传承。

书法带来的别样人生

在兰亭景区“之镇”街,以书法雕刻、书法绘扇、《兰亭序》临摹等艺术品为主要产品的具有兰亭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这里的许多店铺都是兰亭村村民开的。许多人在兴趣与生计中品味着书法带来的别样人生。

眼下,用文创带动书法文化传播,成了兰亭村人的新尝试。

董建民写的“福”字,个性十足,被行家称颂,也因此成了网红。

“书法不是人人都懂,但是大家基本的审美还是有的,所以要把书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传播书法文化。”董建民说,目前,他已将“福”字在内的书法融入到杯子、砖雕上,还准备进一步开发与书法文化相关的酒、茶等系列产品。

董建民认为,很多文创产品与互联网结合吸引了新一代年轻粉丝,说明文创产品要跨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一些元素的表面叠加,而要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向多元化、高科技文化产业转型,拓展文化产业的内涵深度,增加其附加值与竞争力。

村民苏东涛在村里开着一家工艺厂,主要生产建筑装饰中的木制雕刻面板。而最初,他的雕刻产品是从竹雕《兰亭序》开始的。凭着扎实的书法鉴赏功底,苏东涛的书法木雕很快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村民俞国荣在兰亭景区里开着一家旅游纪念品店,已经20多年了。从小喜爱书法的他,现在将一手好字变成了工艺品对外出售,许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都争相购买他以行楷小字刻成的笔筒和镇石。

村民袁张龙也写得一手好字,他的书法油纸扇也颇受游客青睐。

在很多懂书法的村民眼里,只有融入生活,书法才能“活”起来。如果文创产品只是简单复制书法,失去时代链接、缺少情感沟通,只能成为昂贵且千篇一律的纪念品。相反,文创产品融入生活,在注重文化属性的同时强调实用性、趣味性,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文化才能找到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

“让原本遥不可及之物变得可感可用,传统文化借此变得鲜活生动。让书法‘活’起来,有使用才有传承。”董建民说。

学生夏令营进书法村。

记者手记

书法文化 润物无声

在“浙江书法村”“浙江省文明村”兰亭村,文化在培育新型农民、引导社会风气、活跃群众文化等方面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兰亭村之所以把书法普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记者耳闻目睹,深感古老的书法艺术一旦和先进文化融合,便能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精神熔炉”。

村里书法爱好者所书写的,要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么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精华。书法爱好者的情操在书写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陶冶,加上书法特有的修身养性功能、个体参与的成就感,一经倡导,书法便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

就像兰亭村村民说的:“这里的农民不像农民,更像艺术家,生活更有品位,也更安乐。”

村里曾经举办过全省的农民书画展,今年九十月份还将举办一次。这些颇具规模和水准的书画展,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农民在生活富裕之后的精神追求。


作者:记者 童 波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