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40年来,绍兴从一个江南古城、资源小市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新兴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开放发展水平。其中经济方面,将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和区域开放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值此两会召开,本报邀请10位代表委员,从经济的视角,畅谈自己的感悟,思考新时代如何“艰苦奋斗再创业,改革开放再出发”。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29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51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9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09.6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834元激增到2017年的5444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239元激增到2017年的30331元。
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几乎为零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1852亿元。2017年,首批“品质浙货”出口领军企业占全省比重达到20%。
“三农”发展
解决农业问题的绍兴样本
刘建明(全国人大代表、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支部书记)
我出生于1967年,父母都是农民,家中有四个孩子,我是老小。小时候,我穿的都是哥哥们穿过的。村里几乎都是灰扑扑的泥房,路上经常能看到猪屎牛粪。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此后乡镇企业和农村多种经营制度快速发展,改革给农村提供了一系列制度供给和政策安排,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的吃饭问题、农民的收入问题。那时,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种兰花,跑到上海、苏州等去卖,后来承包土地,发展苗木经济,大家一个个奔上富裕道路。2017年,依托花卉苗木产业,棠棣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民类型呈现多元化,更多农民融入了城镇。与此同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迎来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去年,棠棣村接待全国各地考察团数千人次。4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三农”发展的坚实基础,棠棣是参与者,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动能
陈爱莲(全国人大代表、万丰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万丰靠铝轮起家,1993年,我们在一无资金、二无装备、三无厂房的情况下,用50万元贷款作为流动资金,上马了新项目。为了做出新产品,我把丈夫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一辆崭新的日本进口雅马哈摩托车轮毂拆卸下来,试制样品。我们的研发团队历经100多个日日夜夜,做成了第一个产品。五年后,万丰坐上了国内铝轮行业的头把交椅……2015年,当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纲要发布时,万丰集团“智慧工厂”一期动工建设,其核心是机器换人、绿色发展;2016年,当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时,万丰已经启动投资百亿元的航空小镇建设,支撑起以“飞机制造、航校培训、通航运营、机场建设、低空保障”为核心的通航产业全产业链……
改革者进,开放者强。改革开放40年,万丰从汽车部件传统产业一步步转型升级,拓展到新材料、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动能,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万丰的目标是,通过几年努力,通用航空产业挺进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实现从“万丰制造”向“万丰创造”的华丽蜕变。
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转出新天地
崔桂新(市政协委员、中纺院江南分院院长)
改革开放40年来,以纺织业等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产业经历了从规模型到量质效齐升的内涵式变化,我有幸亲历了产业转型“痛并成长着”这一深刻变革过程。
绍兴纺织业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伴随化纤织造业的兴起,以柯桥区为主的乡镇织造企业迅速发展,并带动化纤、印染、服装、服饰、家纺、纺机和市场等纺织全产业链发展,纺织业逐步发展成为绍兴支柱产业。但长期粗放发展,生态影响日趋严重。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绍兴痛定思痛,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省级综合试点契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确立“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目标,推进产业系统升级。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是永不过时的话题,要抛弃传统的加工方式,利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推进技术、设备、生产流程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改造提升,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活力,焕发新的动能。
招大引强
好项目拉动产业跃升
王水君(市人大代表、绍兴滨海新城管委会主任)
得益于改革开放大潮,绍兴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它们是绍兴实体的基础,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走进新时代,站在大湾区高能级平台绍兴先进智造基地的新起点,绍兴滨海新城要把工作重心落在招大引强和推动招商项目落地上。
大项目是支撑起今天的投资、明天的产出的中流砥柱。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力在招大商、大招商,招强商、强招商上下功夫见实效。
近年来,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社会效益好的“大而强”项目落户绍兴滨海新城,特别是去年,绍兴滨海新城打了一场漂亮的精准招商战,全年签约了26个项目,协议总投资232.5亿元,其中引进的50亿元以上项目就有3个。好项目拉动产业转型城市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发展湾区特色经济、建设北部产业新城”的要求,突出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强化招大引强工作,加快推动一批大项目落户开工投产达产,为绍兴滨海产业带和现代化强市建设夯实根基。
新昌经验
因创新而新 因改革而昌
邵全卯(市人大代表、新昌县委书记)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最近10年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和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新昌完成了从“模仿制造”到“创新创造”的凤凰涅槃,创出了“小县大科技”的发展模式。新昌县一跃成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全国创新驱动的标兵。
产生这样的发展势头不是偶然的,它源于“新昌经验”独到之处。“八山半水分半田”,土地资源的稀缺,使新昌较早便确立了工业立县的方针。新昌多年来有个传统:县委书记担任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这意味着坚持创新的思路不会因为主要领导的变动而变换,而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抓落实。创新,首先要有人才。为了引进并留住人才,新昌想尽了办法。“天姥英才”计划便是其中一项:政府每年光是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投入5000万元以上……全县43万人口,6万多是技术人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级44家。5年来,新昌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500多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居浙江省各县(市)前列。目前,新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70%。
“新昌,因创新而新,因改革而昌。”新昌街头这条标语是“新昌经验”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昌再次起航的不竭动力。
数字经济
互联网技术与实体融合
丁建军(市政协委员、绍兴市好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到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国家的变化。作为较早“触网”的一代,我参与了数字经济在绍兴生根、发芽与发展的全过程。
2000年,浙江中国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成立。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整个轻纺城几万商户只有40台电脑。当我们提出“网上卖布”的概念时,一些商户把我们看成是骗子。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我们开展网上交易培训课程,手把手教商户开机、关机……2003年,受“非典”影响,我们的网上订单从日均300多个骤升到1000多个。尝到甜头的商户争相触网。我们运营的全球纺织网、网上轻纺城、中国轻纺城网商服务公司,将全国100多万家纺织企业“牵”到网上,网上轻纺城年成交额2016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突破300亿元。柯桥纺织产业从此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今天,随着整个数字经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从消费侧影响到供给侧,走向智慧制造和智慧设计。互联网技术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其产生的影响还将继续发酵。
浙江德广信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LED显示屏创意面具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徐德文 摄
上市公司
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阮伟祥(市人大代表、龙盛集团董事长)
1970年,我父亲阮水龙创立了“龙盛”。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龙盛”从村办小厂迅速壮大。
1993年,“龙盛”迎来从助剂向染料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回乡担任企业总工程师,担负科研重任。五年后,龙盛成为全球分散染料的“单打冠军”。2003年,“浙江龙盛”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龙盛”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染料生产企业。
上市为“龙盛”打开了资本市场平台。2009年,“龙盛”以2200万欧元收购全球最大染料公司——德国德司达。收购不仅加快了“龙盛”的国际化进程,也收获了1800多项行业专利,为“龙盛”抢占研发制高点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龙盛”旗下的“德司达”实现扭亏为盈,至今,连续四年年净利润都在1亿美元左右。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我们将承担起更多责任,力争成为一方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的引领者。目前,“龙盛”已经协同上下游企业,共同推进生态染料市场应用。“龙盛”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特殊化学品生产服务商,成为中国制造2025、全球染料工业4.0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民营企业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阮华君(市人大代表、长生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从农村拉开的。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创业者,我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民营企业的“春天”;没有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夯实、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就不会有民企今天的开花结果。
2018年是我从事珍珠行业第16个年头。2003年,我创办浙江长生鸟珍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走上创业路。那时,一包50克的珍珠粉才卖1元钱。我们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出了国际领先的物理法制备纳米珍珠粉的工艺技术。一颗直径6毫米的珍珠,可以细化成216万亿粒珍珠粉。如今,我们的珍珠粉50克卖到50元。2012年,“长生鸟”还牵头制定珍珠粉国家标准。在提高珍珠粉品质的同时,我们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世界上95%的淡水珍珠产自中国,而中国70%以上的淡水珍珠来自诸暨。不断提升淡水珍珠品质,延伸和拓展珍珠产业价值链,是本土企业的重要使命,我们从未松懈,一直奔跑在路上。
引进外资
发展开放型经济
杨红萍(市政协委员、绍兴旭日绵轴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983年3月,绍兴与日本富山县福光町结为友好城市,这是绍兴首次与国外城市结好。两地友好往来,促成了更深的合作。1995年,福光町在绍兴的首家投资企业——绍兴旭日绵轴承有限公司在绍兴经济开发区建成,随后又投资600万美元设立了浙江旭日轴承有限公司。
1995年,53岁的铃木先生从日本“飞”到绍兴掌舵“旭日绵”,一待23年。23年来,他深耕企业,将一个小小的轴承套圈做出全球知名度。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绍兴实体企业遭受重创。在这个关键时刻,铃木贤只身“飞”到欧洲,半个月后回到绍兴,“背”回了一大堆订单。23年来,他用心融入第二故乡,推动中日友好事业。2015年,绍兴启动“五水共治”工作, 公司积极响应,在公司20周年庆典的喜庆日子捐款50万元。铃木先生作为绍兴市第一代荣誉市民也被光荣地邀请列席绍兴市人大会议,这也是绍兴改革开放的一大进步。铃木先生常说,绍兴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他热爱这座城市,只要有机会,他都真诚地向国际友人介绍绍兴。
40年来,绍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拥抱全球化机遇,经济建设道路越走越宽广。希望绍兴用更加开发的姿态吸引更多的优秀外来建设者,为绍兴产业跃升赋能。
平台建设
助推产业优化升级
李生校(市政协委员、绍兴文理学院教授)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起始于改革开放的作坊经济,激活了城乡创业大潮。小作坊慢慢成长为企业,需要更大的平台承载,开发区在经济突破要素约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绍兴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新动能尚未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还需打硬仗,快速融入大湾区,迫切需要加速构建动力强劲的大平台、大引擎,这正是实现深度合作的前提。开发区(工业园区)是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跃升的主平台、主阵地和主战场,集聚绍兴开发区力量,打造杭州湾先进制造业产业大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已经决定按照“整合优化、抱团升级、协同发展”的原则,对现有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行布局调整和功能整合,着力打造宜产宜居的生态开发区。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将整合为6个,成为“万亩千亿”级产业新平台、绍兴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