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40年,也是绍兴坚持不懈筑大城的历史。从传统意义上的8.3平方公里核心城区,到三区融合之后2942平方公里的市区面积,绍兴城在一天天长大。尤其是最近几年,绍兴提升城市能级的步伐越来越快,一个大城市的轮廓已经屹立在杭州湾南岸。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提升城市能级。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推进全市域协同发展,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三是加强镜湖核心区建设和古城保护利用。
值此两会召开,本报邀请10位代表、委员,从推进绍兴大城市建设的视角,畅谈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路径和方法。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3平方公里(环城河以内),到现在的大市区(包括越城、柯桥、上虞三区)2942平方公里。
全市农村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987.4公里,迅速跃升到2010年底的8417.80公里,而且,公路等级提高,高级、次高级路面占总里程的98%,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均达到100%。2017年,又提升农村等级公路228公里,建设美丽交通走廊476公里,柯桥成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3.68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1977.66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7514元激增到2017年的3087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486元激增到2017年的19216元。
大都市区
抢抓机遇提升城市能级
赵秀芳(市政协委员、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前,绍兴在全省甚至长三角的地位是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改革开放这些年以来,形势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让绍兴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中国轻纺城崛起,当时的绍兴县、诸暨市能排进全国十强县,上市公司呈现“绍兴现象”,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绍兴在发展,长三角都在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依托传统产业优势的绍兴在发展后劲上逐渐呈现出乏力的迹象。一方面是产品附加值在不断压缩,另一方面环保压力逐渐增大。绍兴需要转型升级,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培育发展新动能。
电子商务让古老的杭州成了时尚创业之都,在全国有了影响力。拥有港口和海运优势的宁波,在贸易的带动下,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这些都是绍兴不具备的条件。如今,苏州、周庄这样的水城、古镇都走在了绍兴的前面,“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中,也没有提到绍兴。与周边城市相比,绍兴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抢抓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机遇,融入大都市区,成为不二选择。但是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就要有长远的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讲的就是,一定要立足高远谋划绍兴的未来。
“双城计”
古城要保护,新城要发展
王战军(市政协委员、绍兴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绍兴拥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2500多年来,绍兴的城址都没有变化过。改革开放初期,一提到绍兴的城市,主要是指环城河以内8.3平方公里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绍兴仍然处在山阴会稽时代。但是,改革开放40年让绍兴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绍兴城市扩张迈出第一步,向城东拓展。那时的城东新区,还到处是水田、旱地,是名副其实的郊区,但现在已经成为城市核心区。再后来又有了袍江、迪荡、滨海新城。从江到湖再到海的变化,见证了绍兴大城市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内陆到海洋的进程。从东进到北移,继而东联西接,绍兴现在的城区范围已经包括了越城、柯桥、上虞三区,面积是过去的十倍都不止。
市委市政府选址镜湖,是绍兴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绍兴真正从山阴时代进入到了镜湖时代。城市大了,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都会集聚。唱好“双城计”,古城要保护,新城要发展,三区要融合,全市要协同,都是大城市深入推进的需要。
三区融合
步伐可以更快一点
梁伟红(市人大代表、上虞区城建规划设计院院长)
作为一个上虞人,从一个上虞人的角度来看绍兴大城市建设,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一直以来,上虞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绍兴,但更像是在独立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上虞的县域经济发展得比较充分,但要再向前一步,就面临着不小的瓶颈。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城市的吸引力从哪里来?按照以前的老路来走,肯定走不通了。
正是在遇到这一瓶颈的时候,绍兴提出了大城市建设的方案。2013年,上虞撤市建区。以这一时间点为起点,上虞进入城市经济发展新阶段。如今,省委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战略的提出,更为上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绍兴大城市建设必然要求三区深度融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柯桥区与越城区融合相对紧密,上虞区与越城区的融合步伐还不够快。比如,从上虞区到越城区开会一般都要提前1到1个半小时。所以,从硬件和软件多方面入手,加快实质融合、拉近心理距离非常必要。
嵊新协同发展
前景无限广阔
朱江(市人大代表、嵊州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
嵊州和新昌,可以说源远流长,两地分分合合历史上也有多次,但这次不同,嵊新协同发展对两地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之后,嵊州和新昌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不同的路径。嵊州中小企业数量多,呈现出小而精致的繁荣。新昌工业发达,上市公司众多,但又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
嵊新两地的互补性很强。新昌发达的工业进入到嵊州,可以推动嵊州工业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中高端提升。嵊州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可以为新昌的发展提供支持。
正是看到了这种互补性,所以嵊新协同发展成为两地的共识。如今,位于城南新区的铁路客运站就建在嵊州、新昌的交界处。通过这个枢纽,嵊州、新昌两地可以借助正在兴建的甬金铁路、杭绍台铁路,通过义甬舟大通道走出绍兴,走向世界。嵊新两地实现一体化,也是绍兴深度参与杭甬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表现。
“北承南接”
软件建设也很重要
张小明(市人大代表、诸暨中学教师)
诸暨以县域经济实力强劲著称,一直以来处于一种埋头苦干状态,很少有向周边看齐和靠拢的意识。但最近这些年,诸暨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县域经济要突破极限,必须放眼看周边。“北承南接”,就是接轨都市区来谋求新发展。
从诸暨到杭州的通勤列车开通,到临杭产业园的建设,再到港口码头的兴建,诸暨与周边都市区的连通越来越紧密。但从目前看,这些都是硬件方面的。“北承南接”说到底,它的本质是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所以软件建设同样不可缺少。
目前,诸暨的教育已在全省有较大名气,杭州、宁波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想送孩子到诸暨上学。融入大都市区,在杭甬一体化进程中,诸暨的教育是一个难得的高地。当然,不光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等很多方面,都应该在“北承南接”和绍兴大城市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才强市
引才聚才还需加码
郑德均(市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轻纺城这样的世界布都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也是吸引我从香港来到绍兴安家落户的最重要原因。因为我的专业是纺织创意,轻纺城有着最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和最齐全的人才。
在绍兴这几年,我也观察到一个现象:绍兴对人才吸引力还不够,很多人才来了又走。绍兴的年轻白领不够多,一些优秀的本地人才出去之后不愿意回来。这些白领或者年轻精英的缺失,一方面影响整个城市的品位,另一方面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动能。
怎样让人才源源不断地进来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城市魅力?绍兴这五年来引进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等众多高校,这些高校都带有杭州基因。这是个好趋势。高校是人才密集地,人才要进来并留下来必须有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就要政府来投入打造。绍兴的城市能级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增强。反过来,高素质人才多起来,绍兴的城市品质和城市能级也会逐步提升。
迪荡夜色。 王智炜 摄
交通优化
半小时经济圈要来了
李仲辉(市政协委员、绍兴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
说到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城市交通的变迁,昌安立交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现在开车从昌安立交桥上走,并没有觉得整座桥有多少神奇,它不但规模不大,外形也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事实上,这个1994年动工1995年完工的项目,曾是当时浙江规模最大的城市立交桥,一度引起轰动。
高速公路桥、高铁桥、高架桥一座座出现,让这座立交桥相形见绌。这背后,其实是因为城市框架在拉大、城市能级在提升。
目前,绍兴正在推进三条快速路的建设,环城高速路路网也即将启动建设,二环北路东延、群贤路二期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这些工程都顺利完工后,绍兴的三区融合也就有了更实质的意义。这些路网建设和改造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打造半小时经济圈,也就是说从镜湖到越城、柯桥、上虞三区最多都不超过半个小时。这一步一旦实现,绍兴的三区融合也就真正实现。
站在全市层面,绍兴现在推行的公交一体化,将更加密切绍兴各地的联系。在公交一体化情况下,绍兴各地公交公司作为子公司加入集团公司,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缩短了绍兴各地的出行时间,将使绍兴各地发展的协同性更强。
生态环境
全域推进大景区大花园
张荣锋(市政协委员、绍兴市环境绿化工作站站长)
改革开放40年,绍兴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绍兴都是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对生态环境关注较少。也正因为这样,绍兴迈入本世纪后,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前几年,由于冬天雾霾严重,绍兴频繁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但现在,情况好转了,环境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是,站在省委提出的大花园战略上来看,绍兴要做的还远远不够。大花园的建设重点在农村,目前绍兴正在村一级深入实施的“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将最终推进绍兴农村的广泛景区化。除此之外,绍兴还应当大力建设“十大公园”“十大绿道”和“十大湖泊”,组团打造绿色走廊,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突出“成片成林成景”。
当然,大花园大景区建设,城市是难点。绍兴应当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建设“花园城市”,推动花卉进集镇、进乡村、进庭院,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毕竟美丽的生态是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
区位优势
大通道一定要利用好
俞丽芳(市人大代表、新涛华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融资主管)
作为新昌的代表,对区位优势一直有着深切的认识。
新昌的制造业企业多,工业品需要往外运输的多。新昌又是山区,交通不便。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主都是小货车拉着货,走土路向周边城市销售或者经过其他城市到港口,不但耗时间,而且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成本。
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内河运输一直是新昌等各兄弟区、县(市)货物的主要通道之一。但是随着各地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内河运输远远满足不了物流的需要。于是,铁路、高速公路、空运等等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开始出现。
绍兴与杭州、宁波是邻居,杭甬一体化不是仅仅通过铁路、公路、港口连通的一体化,它是城市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群的组团发展,它不可能绕开绍兴去发展。因此,依托这样的有利条件,绍兴打造大通道枢纽城市势在必行。
目前,甬金高铁、杭绍台高铁,正是这样的大手笔项目。结合它们经过的区域,在绍兴境内合理的设置站点,不但成功让绍兴的整个交通网络纳入其中,更将绍兴的整体发展纳入进来。这样,新昌这样的制造业密集的地区,也将会以更迅捷的速度将货物发送到全球。
商贸活市
打造高端的新商贸业态
王凯(市政协委员、绍兴市商务局党委委员)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城市变化,从商贸业变迁就可以窥见一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放路是绍兴最繁华的地段,商场、商店较多。这种繁华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
但是,随着大量商贸综合体的出现和网购的普及,解放路商圈开始迅速暗淡。短短几十年解放路地位的变化,反映出绍兴城市能级的提升,也反映出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变化。绍兴必须顺应这种变化,才能做好大城市建设的课题。
大城市建设,交通是脉络,商贸则是血肉。从目前来看,绍兴人民对高端时尚商品的追求,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必须大力提高商贸业的层次,一方面迎合老百姓消费层次的升级,一方面能把高端消费的留在本地。
目前,绍兴正在推动内外资联动,促使更多的进口商品进入到百姓家中。从长远看,绍兴不但要卖时尚的产品,更要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相比周边的杭州、宁波,生态和文化是绍兴最大的优势资源,如果将两者结合,打造医养结合的新商贸业态,相比周边地区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新商贸业态的出现不但提升了城市品质,更扩大了绍兴的影响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是打造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