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2018绍兴市两会 >> 两会新观察
聚焦大都市区建设 提升城市能级
2018年03月29日 09:39:4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诸暨市经济开发区。

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抢抓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机遇,全力唱好“双城计”,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统筹诸暨、嵊新组群发展,推动新城古城联动发展,建立更加高效的全市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唱响“双城计” 擘画大格局

全媒体记者 裴金红 楼 青

昨天上午,一条短消息刷爆了朋友圈: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城际动车,从越城区的绍兴站到达上虞站,仅用了21分钟。

风情旅游新干线在两会期间开通,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年度任务变成现实,着实令人振奋。事实上,从总体规划到空间布局,从路网建设到产业协同,从公共服务打通到基础设施配置,绍兴已经开始自内而外的成长。在全省大都市区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绍兴唱响“双城计”,自觉提升城市能级,谋求在新一轮发展中成为弄潮儿。

把市区做大

要抓住杭甬一体化的机遇,在大都市区中谋求一席之地,绍兴自身必须有基础条件。

2013年,绍兴开始启动大城市建设,绍兴县和上虞市先后撤县(市)设区,绍兴市区总面积达到了2942平方公里,超过宁波仅次于杭州,是温州的2倍多,绍兴一跃而成为浙江省市区面积第二大的城市。

大市区不仅仅是空间面积的相加,更是三区的有机融合。让三区来往更快,正成为加速三区融合的核心。目前,绍兴已启动越东路、二环北路、329国道(市区段)三条智慧快速路的建设。“环城高速也即将启动建设。”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条高速一旦建成,三区实质上变成了真正的一区。

交通拉大了市区骨架,但公共服务的打通,则让三区血肉相连。

去年,绍兴实施三区统一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三项医保政策,19个部门20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三区同城通办,三区19所公办普通高中实行了“三区通招”,后者被称赞为“三区融合的一大步”。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绍兴还将致力于更多的公共资源三区共享,以供给有效扩大、发展更为均衡、服务更加方便、群众更加满意为着力点,实现三区“同城待遇”。

把市域做强

要在大都市区建设中掌握主动权和更多的话语权,绍兴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地“1+1>2”的合力。

这段时间,在嵊州市三江街道原茶坊村这个嵊州新昌接合处的地块,铁路枢纽嵊州新昌站及站前广场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枢纽所在的城南新区是嵊新协同发展的主战场。去年,大型城市综合体吾悦广场满铺开业,将“嵊新两地唯一麦当劳”作为营销手段,曾让人印象深刻。被民间誉为“亚洲最美医院”的嵊州市人民医院,如今已成为不少新昌老百姓的看病首选。在工业项目上,由万丰奥特投资建设的万丰锦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被视为嵊新协同发展的典范。

诸暨市也正在构筑“北承南接”新格局,着眼全市域和周边都市圈,打开发展新大门。作为诸暨组群“北承南接”的桥头堡,店口镇全力推进店弦线、兰店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店口与杭绍诸三城交通一体化新格局,提升小城市功能。次坞临杭产业园和诸义产业自由港两个大项目,不断承接杭州和金义两大都市区的高端要素集聚,杭甬间的洼地正在逐步变成高地。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绍兴正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结合“城市北进,旅游南延,沿江开发,多向拓展,成为杭甬间崛起的大城市”战略导向,着眼全市域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规划建设绍兴“科创大走廊”“文创大走廊”等发展大平台,擘画出绍兴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大格局。

把城市做活

要融入大都市区,城市需彰显活力。

在绍兴的未来城市发展上,一个思路清晰可见:一方面要打造以镜湖为核心的全市首位度的城市核心和地标性新城区,一方面要在保护利用古城的同时将非古城功能疏解,千方百计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作为绍兴大城市的核心区,镜湖新区加快布局高端项目,金融、教育、医疗、高端商贸设施的集聚,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包括绍兴大剧院等具有全市乃至全省标杆意义的设施将不断聚集在镜湖板块,成为绍兴大城市的地标。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全面推开,让绍兴城市外延不断拓展。结合小城镇丰富的人文资源,我市对全市118个小城镇全面落实“驻镇规划师”编制整治规划,开展文明创建、垃圾分类、六乱治理等长效管理。如今,一个又一个乡镇(街道)正在实现着从镇到城的跨越。

商贸是高品质城市的血液。绍兴的商贸业还欠时尚高端,目前绍兴正在推动内外资联动,促使更多的进口商品进入到百姓家中,提升绍兴的消费层次。

 

嵊州市城北入城口,旧貌换新颜。图片 全媒体记者 袁 云 张亮宗

代表委员访谈

不能忽略城内交通

梁新(市人大代表、诸暨市建设局编审科科长)

如何融入大都市区,我觉得绍兴应当有自身的定位和格局。比如上海定位为全球城市,杭州定位世界名城。

诸暨“北承南接”,目前看来主要在于“北承”。北承杭州,建设临杭产业园,承接杭州中高端制造业转移,共享杭州人才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对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商园区等重大战略,建设诸暨跨境电商园区,为绍兴对接大都市区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临杭产业园的作用有多大?它腾出了空间,用于与杭州都市圈的产业承接、项目对接、功能衔接,它还瞄准了萧山拆迁潮的大好时机,在杭州滨江设立蹲点招商办公室,积极与萧山等地对接。这样“虔诚”的做法值得很多地方学习。

“大交通”是融入大都市区最直观的反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关节都要打通。现在,诸暨已经开通了“西施号”通勤列车,提升了诸暨人出行的便捷性,的确让人感觉离杭州越来越近了,但是城区内的交通依然滞后,比如很多地方到城西火车站要半个小时,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从大交通视野看,诸暨的空航也应该起步,不仅为了配合救灾救急、医疗外事等需要,还可以延伸至培训、旅游、养生等产业,可谓一举多得。

发展新城保护古城

丁立清(市政协委员、特立宙电脑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

绍兴要融入大都市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城,一方面要保护利用古城,并疏解古城功能。其实,古城和新城之间并不矛盾,古城的优势完全可以帮助提升新城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实,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古城的文化影响力,不但要学会搬空,还要学会填补。

鲁迅故里以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的方式打造出国家级5A级景区,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鲁迅精神的同时,打响了绍兴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书圣故里2015年也成功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仓桥直街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缮和改造,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这些成效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新形势下,绍兴古城保护规划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但这些离不开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看看那些已经焕然一新的古城民居,再看看那些生活悠哉、幸福感和获得感双丰收的原住民,让人十分羡慕。

普通市民,依然有一丝古城变空城的恐慌。比如,近些年,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都在往外搬迁。这些流失的城市功能,需要以一种新形式填补,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要把点点滴滴的文化内涵装进古城,填补的内容要与古城文化气质相吻合。

创新人才对接模式

汪俊昌(市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绍兴成功引入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树人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等高校,拥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引入杭州高校,培育人才创新,是直接关系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可以说,引入高校资源建设大学城的优势十分显著,从提升城市活力,到促进片区的城市化进程,再到高校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资源互补,不光是可以抱团取暖,还能营造力争上游的竞争氛围。

但是,这些引入的大学如何真正融入本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真正意义上和杭州完成对接,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培养人才,如何让他们愿意留在本地发展,有良好的活跃度呢?怎么服务本地经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都要重视,要寻求更多的校企合作、政企合作。

相比杭州和宁波,绍兴没有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优势,所以在政策和资金保障之外,绍兴要构建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体系,比如在人文素质、时尚、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有所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引进学校上。

值得强调的是,绍兴人本身对于外地生源的包容性有待加强,要让更多的外地生源建立起对绍兴的认同度。我们目前只停留在集聚模式,需要更好的人才对接模式,真正意义上留住人才,帮助他们创新发展,推动绍兴融入杭甬大都市区。

高端制造业增人气

欧定成(市政协委员、绍兴三圆石化有限公司设备技术主管)

许多绍兴人可能还不知道,袍江是绍兴大企业最多的区域之一。比如袍江的苏泊尔,光员工就有4000多人,这几乎是许多集镇的人口数量。

短短几年间,袍江的常住人口从10万增加到32万人,交通主干道长达90.79公里,17所中小学校分布在各个区域,袍江医院、复康医院等6家医院先后入驻。袍江还有电影院、商场和大型超市,以世纪街为核心的商业配套十分成熟。发展中的袍江,展现了无穷潜力。

袍江的发展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光是高端服务业可以集聚人气、提升城市能级,高端制造业带来的大量人口,其实也有助于带动消费,最终推动一个城市的房产、商贸、文化旅游等诸多产业的兴旺发达。这些产业的兴旺发达,有助于增加绍兴的城市体量,提升绍兴的城市竞争力。毕竟,现在绍兴每年增加人口有限,杭州每年进入人口有28万人,绍兴只有2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其实是吸引人口的一个较为快捷的途径。

但是,要把这些人口留下来,还需要多动脑筋。让吸引来的人才愿意扎根绍兴,就要在人才政策、社会保障、市民待遇等多方面推出有吸引力的举措,让流动人口变成常住人口。

建设更多快速通道

杜杭君(市人大代表、上虞区交通勘察设计院院长)

相比柯桥和越城联系的相对紧密,上虞与越城的联系相对较为松散,也更容易被忽视。在三区融合上,上虞需要主动出击,但也需要越城区及市级部门主动在路网建设和下沉服务上努力。

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从上虞到越城坐车可能要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这种时间距离跟上虞到杭州、宁波差不多。这种距离感容易让人产生疏远的感觉,不利于三区融合的深入推进。

不管怎么说,三区融合对上虞的推动作用将是巨大的,它是上虞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以及都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上虞没有理由不积极响应。从柯桥到上虞的绍兴风情旅游城际列车,也在上虞首先开通了。目前,上虞在积极对接群贤路东延工程,这条路东边能到上虞区人民西路和南北中心大道交叉口,到时候绍兴大城市中心镜湖到上虞只需15分钟。

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在上虞和越城之间还应该建设更多的快速路,这需要两地的共同努力,拿出魄力来实施,真正将三区融合当做事关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

嵊新协同积蓄动能

黄囡红(市政协委员、嵊州市星源艺术培训学校校长)

嵊州市与新昌县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向来频繁。

产业协同发展是嵊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比较嵊新两地的优势,新昌工业发展较好,大企业多、发展动力足,但缺乏用地空间;而嵊州土地空间资源相对丰富,但好的产业项目相对缺少。

为了推进嵊新产业协同发展,两地早有探索。嵊州市集中力量兴建基础设施。2013年,连接嵊州城南新区和新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嵊新大道建成通车,实现了两地在交通上的深度对接,大家出行明显更加方便了。

位于城南新区茶坊村的铁路枢纽嵊州新昌站,被认为是嵊新协同发展的一个示范项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嵊新两地的更多层面的对接,拉大合作的空间框架。

其实,未来嵊州和新昌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比如,新昌的旅游资源,嵊州可以借鉴;教育共建对于双方也是件很好的事情,最终两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希望两地政府部门步子大一点,推出更多更深入的合作项目,为两地发展积蓄更充足的动能。

 


作者: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