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古城”“文化”“旅游”都是代表、委员们的高频热词。而说到这些词,总是无法绕开“体制”。作为一座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一直被期待产生更大的价值。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体制的牵绊是主要因素之一。
就在前不久,国务院深化机构改革,“文化旅游大部制”成为热点之一,“文旅”这个在新体制下内涵丰富的词汇,在今年的两会上更是进一步被放大、被热议。有代表、委员认为,“文旅大部制”的改革核心就是融合,对绍兴的影响将会比任何一个城市都来得直接和快速。
在2016年的市两会上,我曾作过一个大会发言,主题是关于古城文化旅游动能的释放,发言中,还将绍兴与乌镇作了比较。虽然这两年绍兴一直在推进这种动能的释放,但进度还是低于人们的期望值。那么,这次文旅融合改革,能加速文化旅游红利实现最大程度的释放吗?
作为文旅战线上的老兵,宋金才代表说,一听说这个消息,就感到绍兴文化旅游的大机遇来了。可能对于温州、宁波来说,影响都不会这么大,但对绍兴的文化旅游而言,确实是一剂催化剂。要借大融合的机遇释放改革红利,为发展所用。
文旅融合代表了一种深层次的更高品质、更广内洆的发展。于绍兴而言,更是一次整合创新发展的机遇。鲁锡堂委员说,绍兴要发展创意游戏影视动漫等产业很难,只有充分认识绍兴文化资源的优势、劣势,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才是最好的出路。
“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产业化的路径实现创新和转换。朱世圻委员说,从文化到文创到旅游,这是一条价值链,创新打通才是产业化,才有价值。譬如现在呼声很大的王阳明开发,没错,是应该开发,但仅仅是开放王阳明故居吗?显然不够。我们要想好转化的方式。
这次两会上,又有人提出景区景点“连线成片”的概念。对此,市旅委主任韩彬翔说,绍兴的旅游资源属于“好说不好玩”,如果没有创新和转换,无法成为当下现代人喜欢的旅游产品。譬如三味书屋是个静态的景点,但当它以“三味早读”的形式出现,就有了产品的属性。兰亭也一样。现在旅游产品的迭代性太强了,不创新就会被抛弃,体制融合是手段,目的是要不断催生具有稀缺性的迭代产品。市旅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翔说,他每次到西安去,都要去华清池看看大型演出《长恨歌》。光凭这部戏,西安一年营收1.5亿元。文化挖掘到极致,何尝不是旅游产业?
比起高精尖等新兴产业,绍兴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明显。文化旅游业是实现绍兴城市振兴的一条最佳路径,也是绍兴放眼省内乃至长三角具有标杆效应的优势产业。如何把理念变成现实,朝梦想快速推进,还是要加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