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人黄晓斌成了“网红”,并不因为他在浙江大学读完了医学硕士,而是这个医学人才突然对做面包产生了强烈兴趣,三年前与人合伙在杭州开了家面包店,虽然一直没有盈利,但他还在坚持。(见今日《绍兴晚报》A07版)
一个不想成为医生的面点师也许是个好老板,面对作出奇葩选择的黄晓斌,网上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了主流,理由很充足:上怍名校,下愧父母,中间还对不起自己。花七年半时间本硕连读,就这么半途而废放弃了医学专业,似乎对不起家长的培养,对不起青春的付出,医界损失了人才,浙大浪费了资源。一个高才生去做了面点师,如同杀鸡用牛刀,巨炮打雀鸟,总之性价比是低到了极点。
当然也有另一种声音表示附和,认为人生总要做几件感兴趣的事情,人生总得为自己的理想活着,不问对错,无问东西,爱就爱了,比尔盖茨当年还从哈佛退学做“程序猿”呢。这种声音可以理解为个性主义至上。
无论哪种声音,都代表着一个价值观,前者也许世俗,但务实;后者也许激情,但坎坷。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意味着人生的代沟与择业的偏差。其实,高才生转行干起小学生的活计,已经不再新鲜,早年的“北大才子”陆步轩曾是西安长安区的文科状元,最终却转行卖猪肉,从事着与专业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职业,并最终以此定终生。也有不少农业和畜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坚持回家创业,做新型农民,搞科学养殖,虽然不走寻常路,但多少都取得了成功。
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即使像黄晓斌这样反差强烈的从业选择,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路来,至于成败得失,我们暂不评论,作为一个人生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应当包容另类价值观的存在,尊重每个人的选择,用世俗的眼光或以利益至上的观念去看待或绑架他人的理想,并形成舆论场的压力,不可取。
专业并不一定要成为职业,职业并不是不能在专业以外拓展,但最好的选择是兴趣与专业同在,在选择过程中要因人而宜地发挥最大作用,至少打个擦边球让自己学有所用,环境与平台可以作不同选择,但方向不应该大起大落大变化,把优势转为劣势的个性化选择,还是要慎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