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曾指出,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他还明确提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实事”,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
如何通过调研把握事物的特点、抓住对象的本质、摸索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亲自“下水”调研,并力争在注重问题导向、注重无缝对接、注重点面结合、注重精准发力、注重跟踪追击这“五个注重”上下功夫。
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在别的,正在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因此,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事实上,也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扎实细致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找出问题症结,寻找、探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具体办法和途径。如果调查研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就难免会落入“按规定的路线走马观花,看精心准备的样板,听照本宣科的汇报”的窠臼,而这般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只是附弄风雅、徒有虚名的把戏,最终必将影响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我们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才能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
调查研究,注重无缝对接很重要。因为领导干部下去以后,能否带回有用的“实货”“干货”,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下去以后,能否与干部群众拉近感情距离,实现感情的“无缝对接”。假如领导干部下去以后,不能与干部群众实现感情共鸣,说不上话,那么,调研就会“放空”;即便勉强能说上话也听不到真话、实话,那么,一旦信息有误,判断与决策也就会跟着失误。实现调查研究的“无缝对接”,关键在于作风要实,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因此,只有轻车简从,放下架子,把群众放心上,用真情打动人,才能听到实话、摸清实情、办好实事。
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还必须十分注重点面结合。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地方、每个部门和单位有每个地方、每个部门和单位各自的实际,甲并不能代替乙,乙也不能代表甲。因此,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既要选取不同的代表、不同的典型,学会在点上“解剖麻雀”,把情况摸细摸准摸透;又要尽可能扩大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以便能够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整体把握客观真实的情况,以利于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精准的决策。毛泽东同志早在青年学生时代就着手调查研究,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并激发了革命热情。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他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调查研究。比如,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井冈山时期,他先后进行了宁冈、寻乌、兴国等8次较大的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随后,他逐步把调查研究活动推广到全党范围内实行,并广泛应用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如果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离不开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的话,那么,其中重视点面结合搞调查研究,自然功不可没,且是一条重要经验。
显然,领导干部做到“三深入”,还只是完成了调查研究任务的一半,即尚处在“调查”阶段,接下来的任务,即“研究”的工作,更为重要。所谓“研究”,就是要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作出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注意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进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提炼出规律性认识,进而找到精准发力解决问题、事半功倍化解矛盾的方法。“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此之谓也。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且总是有阶段性、过程性的。因此,要准确了解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把握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就得作跟踪调研。或许,有些事物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甚是缓慢,一时半会儿也很难看出端倪,这就要求我们保持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积极跟踪调研,在不断的信息积累中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力求从细节变化中、从细微变动里去挖掘潜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为研判形势、作出决策提供坚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注重跟踪调研分不开。他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建、浙江、上海到中央,他都能从调研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求规律,从而得以在跟踪调研中孕育新思想、谋划新战略、形成新措施。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转变,各个领域与过去相比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与传统社会的深度融合,新情况、新问题还在不断出现,这无疑对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体制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要通过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学会在“知己知彼”中化解矛盾,在了然于胸里“百战不殆”。
作者单位 上虞区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