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五水共治 治出生态绍兴 >> 治水进行时
走马越城看治水
2018年02月08日 14:30:3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整治后的下大路河。 记者 何 雯 摄

水是绍兴的脉,水是绍兴的魂。这座建城2500多年的古城依水而建,伴水而兴,因水而名,同水有着不解之缘。在绍兴古城的西北角,矗立在浙东古运河畔的迎恩门是自西由水道进城的必经之处。最近,家住迎恩门附近的陈稽山发现,家门口的下大路河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水比以前清澈,河里的鱼也多了。”

像陈稽山一样,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正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正在重新焕发生机。而这样的改变源自绍兴以治水为主要抓手,全面开展古城生态环境整治。

“在绍兴8.3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有许多建筑年代较久,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及时配套,尤其是沿河老旧房屋生活污水直排,曾给水乡带来严峻的挑战。”绍兴越城区治水办常务副主任严锦翔说。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但由于老城改造牵涉面广、施工难度大,这项工程一度被搁置下来。绍兴古城内河河长、越城区区长金晓明说:“为了重塑水乡新风貌,2017年初我们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年来,绍兴越城区组织街道、部门和专业单位共3200余人对古城内截污纳管情况进行摸排,并结合实际情况,投资3.2亿元开展75个截污纳管改造项目和5条市政主要道路污水管网铺设工程。

目前,两项工程已基本完成,配合对重点河道和小微水体进行的生态化治理,“大刀阔斧”的改造提升带来了自然、人文环境质的飞跃。

尽管下着小雨,漫步在中国黄酒博物馆前的河道边,洁净澄澈是河水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河底纳米增氧技术让匀速流过的河水偶尔泛起气泡,为河道投放微生物菌种的设备被巧妙地隐藏在乌篷船里,河边成片的芭蕉轻轻摇曳,共同勾勒出一派素雅的水乡冬日图景。

偶遇的越城区白果小区居民王顺法告诉记者,小区截污纳管改造后,不但环境变整洁了,管理也更“智慧”了,“雨水立管装上了智能感应装置,如果有居民私自把阳台废水接入雨水管,自来水公司后台指挥大屏就会自动报警。”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对古城范围内1200余家小餐饮、小旅馆等“六小行业”实行统一销号管理,以污水零直排为目标促使商户规范经营。沿街走进一家小餐饮店,污水排放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一起都被放在醒目位置。

“科技治水”“智慧治水”“依法治水”……越城区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治水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科学治理、全民治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据统计,2017年1至10月,绍兴越城区第三产业税收同比增长32%,市民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古城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2%和16.8%。

生态兴则文明兴,古城治水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更是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群众是美好环境的获益者,更是美好环境的建设者、守护者。北海街道西小河社区主任诸妙茵感叹,刚实行河道禁止游泳和洗涤时,很多居民不理解、不支持,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现在水变清了、景变美了,居民也都自觉行动起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

绍兴越城区委书记徐良平表示,越城区将围绕“东方水城”目标定位,进一步提高标准,深入推进古城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市民素质转型”的古城治水样板,展示“水清、城美、人和”的中国古韵水城新风貌。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1月27日1版


作者:新华社记者 魏一骏 编辑:周佳凤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