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陆遥 曾福泉)翻开政府工作报告,有三个字诠释了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度——“超常规”。
报告中提出,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建设高校和优势特色学科发展。
浙江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从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等方面入手,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共谋浙江高等教育的未来。
周密制定发展路径
近年来,浙江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全国;领先,普通高等学校10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60%……2017年,“双一流”高校名单出炉,除浙江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外,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也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迈上新征程,浙江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引擎即将被点燃——眼下,我省正在抓紧研究制订《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标定目标方向,理清办法举措。
省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提出了六方面的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地投入,除政府加大投入外,积极动员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入;超常规地整合优质资源,把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放大,同时对现有高教园区与地方产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创新高地;超常规地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到浙江合作办学;超常规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在海外建立“引智”基地引进优秀人才;超常规地推进产教融合,推动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和服务八大万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超常规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方能让浙江高校更有方向性、目标性的发展。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相呼应,我省正在大力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重点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措施。
目前,我省已有12所高校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省(区、市)前六,若干所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省属高校是浙江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对浙江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发展至关重要。站在新起点上,省政协委员、宁波大学党委书记薛维海说,学校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将通过学科群建设,带动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发展,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发展能力,面向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瞄准世界一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加快高教均衡发展
在省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提到,对谋划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浙江来说,仍要着力解决我省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科技创新人才是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块短板。针对这一问题,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小洲说,要加强高端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重点推进“新工科”建设,适当增加理工科博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尤其是未来高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领域。同时,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作为经济强省的浙江,应进一步加大对省属高校的投入力度。徐小洲委员表示,应当构建“绿色”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补可持续的经费短板。要建立良性的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持续提高高等教育经费占省GDP的比例,确保人均高等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资助力度,给予高校科硏人员更多的科研经费自主权,激发其科研攻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数据显示,浙东北的大学生密度是浙西南的2.68倍,区域发展不平衡明显。如何弥补这一不足?如何加快浙西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省人大代表、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代表看来,温州大学要走一套特色发展的路,走一条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应用大学的路。眼下,温州大学已获批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力争在“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中走在前列。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创业创新,学校将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走好创业创新国际化之路。”李校堃代表说,温州大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抓住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在温州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地方高校的引领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城市品位提升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与会期间,不少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表示,省属高校要校找准定位,各显神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省政协委员、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宋明顺说,省属高校的建设有很多方法和路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该吸取的教训,要进一步发挥省属高校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时间周期长、投入大,通过引进境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推进国际化大院名校集聚区建设,能加速成规模招揽天下英才,持续汇聚高端科教资源,形成‘大院名校+科技+产业’三合一的‘磁力场’。”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说。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通过“地方财政+浙大办学声誉”,仅用4年时间就引进了爱丁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帝国理工、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或实验室,为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发展信息技术、健康产业和新材料建构了“新引挚”。
罗建红委员进一步提出,在环杭州湾沿线超常规引进国际排名前列的国内外大院名校,形成若干集聚区并发挥其粘合力,“带土移植”一批国内外一流实验室和研发机构落户浙江。同时,以培养国际一流水准研究生和本科生为牵引,先行先试高考招生与国际名校生源选拔双轨制,吸引国内和国际优秀学子“留学浙江”,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除了引进优质资源以外,省人大代表、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苏为华提出了“优质整合”的概念。他说,高校与在浙国家科研机构、省属科研院所的“联姻”是学科、专业的合并重组,也是内涵的增强与调整,不仅在在学科研究、专业建设上更加完善,也将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学生,走进科研室,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为浙江高等教育带来更多更大的力量。另外,他还提出,浙江民间资本充沛、民营经济发达,在政府主导下,更大更广更富有创造性地汇聚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禀赋和优势,谋划浙江独特发展之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汇聚。
两会期间,还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到,势头强劲的西湖大学正是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的一种超常规模式,期待西湖大学能办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大家一致表,浙江高等教育应走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之路,引领广大师生开阔国际视野、研究世界问题、拓展国际合作、形成国际聚合力、扩大国际话语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