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日前,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这项工作时指出,要完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
去年,我市启动第四轮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明确目标任务,严格监督考核,快速推进新一轮高标准“消薄”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
省定薄弱村全部“摘帽”
近日,负责联建物业管理工作的新昌县小康物业有限公司敲定了新一年各村分红标准。全县12个联建物业项目年度税后总收入将超过1500万元,平均下来302个参股村每个村可分红5万多元,这让该县的经济薄弱村挺起了腰杆。
所谓经济薄弱村,就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偏低的村子。按照省定标准,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少于10万元或其中经营性收入少于5万元的行政村为经济薄弱村。通过各方帮扶和自身努力,我市的薄弱村正在不断“强筋壮骨”。
在多方牵线搭桥下,去年12月,位于新昌县高新技术园区枣园区块的澄潭联建物业,将最后3700平方米的一幢厂房出租,至此该县12大物业联建项目实现了集群发力。“项目共涉及347个村次,其中45个村参股了两个项目,实际覆盖302个村。”新昌县小康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介绍,“像大市聚镇曹家村,既是大市聚联建物业项目的股东,又是五村联购项目的股东,因此可以从两个项目中分别分红4万元和8万元,总计分红12万元。”在一系列物业项目强力支撑下,新昌县所有行政村纷纷跨过了薄弱线。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市纳入省三年“消薄”计划剩下的44个村已整体达标,省定“薄弱村”得以全部摘帽。
与此同时,我市实施的上一轮(2013~2017)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也圆满完成增收目标任务,以户为单位的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底的不到6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2028元。
内外结合的扶贫体系
“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在2015年就全面消除了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人口。”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说,这不仅是因为我市绝对贫困人口基数不大,也是市委市政府抓早抓实精准帮扶的结果。
据了解,从2008年起,我市就启动了以部门结对为主要形式的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三年一轮,至2016年已实施三轮。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实施县域协作扶持、干部联系助推、村企结对帮扶、金融服务支持等行动,形成多种形式的帮扶机制。
此外,强化政策扶持,完善保障措施。如在财政扶持上,近几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补助、融资贴息等;在用地保障上,规定凡征收村集体土地,需按政策规定给村集体安排一定比例的发展留用地。
在接受外界帮扶的过程中,各地利用启动资金,纷纷探索可行路径,想方设法“自力更生”。如新昌积极发展联建物业项目,鼓励薄弱村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租赁、统一分配”的模式,新建或购置标准厂房、农贸市场、商铺店面、写字楼等产业经营用房,实现长期稳定的租赁收益。嵊州、诸暨等地实施基金运作,设立村级经济发展基金,并投放政府融资平台,每年产生稳定的分红收入。
去年,我市深化部门结对帮扶等五大行动,同时政策保障也进一步发力,通过实行税费减免、建立生态补偿、加快改革创新等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帮扶的内外结合文章,“消薄”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根据部署,去年,我市启动实施了第四轮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提高托底标准,把2016年年收入不足15万元的298个经济薄弱村作为帮扶对象,计划到2019年,经济薄弱村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以户为单位,将人均年收入低于12500元的家庭纳入低收入农户,确保201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今年我们在坚持内外结合的帮扶架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帮扶对象内生动力的培养,从‘输血’向‘造血’倾斜,更好提升帮扶效果。”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拿部门结对来说,除了每年提供一定资金,引导部门和机关干部多为薄弱村发展出点子、想办法,将村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用足用好,做好深度挖潜文章。
在去年柯桥、上虞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将在全市推开“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引导村集体牵头通过收储、回购等形式,把农户闲置房屋集中起来,用于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另外,全市将继续推进“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将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衡量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最核心的指标之一。
“在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由于目前全市3万多户低收入农户大多为低保户,因此将主要依靠低保政策进行兜底保障。同时将按计划加大教育帮扶和健康帮扶力度。”市农办这位负责人说,作为牵头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压实各级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大考核督查,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让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共享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