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修缸哦,补甏来……”仍在会稽山中回响
腾豪村的“非遗”之路
2018年01月19日 10:22:1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补甏

修缸补甏的工具

绍兴的修缸补甏技艺,前不久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听闻这一消息,67岁的修缸补甏老艺人王家德欣喜不已。

王家德,柯桥区王坛镇腾豪村人,16岁开始走街串巷修缸补甏。如今从事防腐产业多年,在绍兴滨海新城开有一家规模不小的防腐企业。但是他对修缸补甏仍念念不忘,7年前在村里建起一个修缸补甏传承基地。

腾豪村,会稽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有古树、碧水潭、泥墙屋,颇有古风。在修缸补甏传承基地,到处摆放着酒坛酒缸,院子的墙面上,镶嵌着一只只酒坛子,地面上,铺着一只只酒坛底,酒坛的碎片又用来做一堵堵装饰墙,别具特色。2011年,腾豪村被列为柯桥区修缸补甏传承基地。

据《绍兴市志》记载:“7000年前,于越先民已能制造陶器。……至民国时期,境内陶制品以酒坛为主。”依附于制陶业的修缸补甏技艺究竟源于何时,如今已无处考证。

据载,清嘉庆年间,绍兴的“修缸补甏”已经出现,以父传子,后来传授给亲友和邻近村的农户。据统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腾豪村从事“修缸补甏”的有近200人。

“50年前,我跟随父亲走街串巷修缸补甏,在外面干一天能挣二三十元,回家买一斤猪肉、两斤豆腐皮,再买点鸡肉和老酒,等等。当时我们家算得上是小康人家。”王家德陷入回忆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天,王家德和父亲从宁波余姚修缸补甏回来,听说当地部队有口缸要补就去揽活了,修好后收到了50公斤全国粮票。要知道,当时他们全家一年只分到150多公斤谷。这令王家德至今记忆犹新。

修缸补甏是个技术性极强的手工活,先凿缝、后钉“襻”、再补砂,需要较好的体力。不过在作家的笔下,修缸补甏则是另一番景象。柯灵先生在《酒》一文中,对修缸补甏有过这样的描写:修坛的声音显得十分热闹,铁器碰撞陶器,成为一种清脆悠扬的打击乐:叮当,叮当,……合着疾徐轻重的节拍,掠过水面,穿过竹林,整日在寂静的村中演奏。

腾豪村的修缸补甏至今还有几项老规矩——传男不穿女;碰到同行见者有份;手艺人出门必须肩披搭链作为记号;出门修缸补甏揽活要吆喝统一的调子——“修缸哦,补甏来,缸要补,甏要修,磨成粉也好修,敲破也好修。”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塑料、不锈钢容器等代替缸甏,除了酒厂需要补坛工,缸甏修补业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腾豪村也不例外,村里从事修缸补甏的手艺人只剩个位数,多数都“转型升级”,从解决缸甏的渗漏,到解决容器腐蚀渗漏问题,从而踏进防腐保温这一行,如今这个村的不少村民成为叱咤大江南北的防腐企业老板,王家德就是其中之一。

“修缸补甏的技艺不会消失,像现在的酒厂,存放老酒还是要用酒坛,而酒坛修补,还是要用到修缸补甏这一老手艺。我现在从事防腐保温产业。知道新材料性能好,但是它把所有气孔都封死,如果拿这样的容器来存放黄酒的话,黄酒品质就会受到影响。”王家德说。


作者:见习记者 於泽锋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