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重大示范工程项目——蓝印时尚小镇。首席记者 袁 云 摄
2017年,是绍兴环境建设的收获之年,也是新起点。
这一年,绍兴二夺“大禹鼎”,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新昌成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一年,绍兴接受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检验,“湖长制”走进全国视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成型……所有这些,是对绍兴各界勠力同心投身环境治理的认可,也标志着绍兴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标定绿色发展走向,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过去一年,绍兴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工作主题,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今,“两山”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正在释放。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
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自于上下一心的互动共进,来自社会各界的同频共振。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是提升绍兴环境品质的根本保证。
今年以来,绍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凡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都要坚定不移做,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都要坚定不移改,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之下,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第一高度,列为第一行动,纳入第一督考,成立生态文明委员会,将“811”美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纲领,来谋划和引领各领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2月5日,水利部与绍兴市政府一起向全国发起“关爱山川河流·保护城市水体”志愿服务暨公益宣传活动。同时发布的“绍兴湖长地图”,是全国首张湖长地图。水利部相关人士说,这个全国性活动选择绍兴,是因为绍兴的环境治理已扎根人民心中,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五年前,绍兴领全国风气之先推行“河长制”。今年,绍兴再开全国地级市先河,在全市3300多个湖(库)全面推行“湖长制”管理。32位市领导分别认领一个重点湖(库)的湖长,县、乡、村级湖长同步配套,全市共设立各级湖长3799名,实现湖(库)长制全覆盖。
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展现了市委市政府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激发了绍兴广大市民生态行动的自觉,推动了绍兴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主导阶段走入全民共建时代。
在水面所及的地方,就有“党员河长”、“企业河长”、“乡贤河长”、“村嫂河长”、“河道警长”……他们活跃在各自的行业、领域,为“五水共治”贡献热情和力量。在城市乡村的街巷,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爱水,正成为一种时尚新风,在男女老幼中无障碍践行。在机器轰鸣的车间,主动采用新技术推动转型升级,自觉按环保标准组织生产,已经成为企业家的共识。
今年6月,绍兴举行“全民总动员,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环保嘉年华活动,市民们用一行行或富有诗意或质朴无华的句子,写下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与追求。建设美丽绍兴、共享品质生活,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
从局部突击到制度覆盖
提高环境品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设生态文明,除了各条战线的突击整治,更需要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今年初,绍兴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将“终身追责”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一项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是省委深化改革重点突破事项。今年8月24日,我市这一项目荣获第四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优秀奖。这是绍兴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这种实践在全国也具有样板意义。
作为环保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绍兴也是六个试点省市中唯一的地级市单位。今年,绍兴投资2061万元建设环境数据中心、污染源治理设施过程监控、环境地理信息平台、环保综合门户、实验室管理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这一试点成功之后,绍兴生态文明建设也将进入智能化时代。
今年,绍兴已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形成36个改革子项和28个重点改革项目,它将为绍兴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整体布局奠定基础。
在密织的环保制度网络之下,“最严”成为绍兴环保执法的主题词。除了全面构建水、气环境质量立体监控网络,1到10月份,全市共立案2301起,同比增长72%;行政处罚企业1650家,同比增长27%,停产整顿752家,同比增长161%。
中央环保督察,成为绍兴最严环境治理的一场大考。绍兴坚持将督察工作作为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重大契机,狠抓环境问题立整立改。督察期间,实施约谈61人,问责55件,通报34人、12个单位,责令企业整改907家,立案处罚415起,行政拘留33人,刑事拘留41人。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今年绍兴的环保成绩单光彩夺目。1~10月,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达到年度目标,21个省考断面达标率85.7%,128个市考断面达标率93.8%,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为优秀,全面剿灭Ⅴ类、劣Ⅴ类断面。就空气质量而言,1~10月,绍兴PM2.5均值浓度为37μg/m3,同比下降11.9%,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3.6%,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的好差,老百姓的获得感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今年年中,数十个市级部门参加“晒业绩、比亮点”活动,经过公开评比,场内外观众和评委投票打分,环保部门工作排名首次进入前十位。
而在近期,省统计局民生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对我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同比提高5.4%,在全省排名比去年提升两位,居历年来最好水平。这已是我市连续第五年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方面,是广大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更有信心;另一方面,是绍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红利在不断释放。
按照“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产业目标,今年1-10月,绍兴整治提升印染企业115家,化工企业17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26家,淘汰和整治各类低小散企业、作坊2690家。与之相对应的是,前10个月,绍兴全市印染产业利润同比增长达到了15%以上。
今年,绍兴开始启动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突出“成片成林成景”,加快建设“十大公园”、“十大绿道”、“十大湖泊”。同时,实施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抓好道路、河湖、城市门户、城镇乡村美化彩化等“十大”工程。这些生态建设,正成为美丽经济有效推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乡村游接待游客1447.6万人,直接营业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18%。
目前,绍兴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已达63个,占全市乡镇(涉农街道)总数的55.3%;省级生态乡镇(街道)已达到109个,占全市乡镇(涉农街道)总数的95.6%。可以想见,在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目标激励之下,绍兴未来将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涌现出更多的生态样板,让蓝天碧水释放出更大的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