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山街道作为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街道,既有纯粹的城市社区,又有村改居后的组团社区,甚至还有原汁原味的山坳村落,是一个“古老却又年轻”的街道。4个组团社区,各具特色,在村改居后多年,村民(居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艺演出进社区。(照片由府山街道提供)
河水变清了
在各组团社区里,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河水质量。4个社区建立之初,由于居民依然习惯于乱排生活污水,使得河水水质均在劣V类水之列。但随着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各项工作的进行,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到如今水质能够得到保持,原因还是居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越西社区的河最多,河埠头也是几个组团社区中最多的,能把水治好,与居民们生活习惯的转变分不开。“以前拖把、水桶都会在河里洗,污水、洗菜水也往河里倒。”家住河边的吴阿姨说。如今,她已成为一位劝导大家保护河水的志愿者。家住河山桥新村的金大伯是一位老党员,他说:“以前河水一到夏天就会发臭,但大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如今,小区环境已不同往日,与几年前相比,街道更整洁了,绿化更美了。家住树鹅王公寓的王阿姨原来习惯在楼道内放杂物,她说:“楼道里不放东西了蚊子也少了,孩子们来的时候,还称赞比高层住宅里都干净。”
不过,在居委会开展环境整治之初,许多居民并不支持,对于垃圾堆放、堆积物清理、河道整治等等,居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的。”
“开始大家不乐意,我们社区干部与党员们带头清理家门口,居民们看到效果就跟着做了,社区能有这样的变化,也是居民们生活习惯改变带来的。”河山桥社区主任屠建英这样说道。
活动变多了
山隐社区由原亭山、凌江岸、王家庄、蒋家溇、南溇底5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居民近6000人,是越城区最大的组团社区。刚开始,农村变成居委会,由于居民们的生活习惯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娱乐活动缺乏,相互之间也只是面熟而已,交流不多。如今,通过社区干部牵头,社区的文艺氛围越来越浓。
今年50多岁的胡阿姨,现在每天吃完晚饭就下楼与姐妹们跳广场舞,“原来在农村最多下楼乘个凉,聊聊天,很无聊,现在晚上跳跳舞,偶尔学学戏曲,很充实。”胡阿姨笑着说。如今的山隐社区成立了一个艺术团,包括1支戏曲队、2支腰鼓队和4支排舞队。“我们社区的文艺氛围完全不比一些城市社区差,去年我们还拿过全国广场舞大赛金奖呢。”山隐社区主任钮国红介绍。
居民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这对于前身是农村的组团社区来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拥有大名鼎鼎的“钟堰戏台”的越西社区,如今的志愿者队伍也是远近闻名。作为组团社区,这里拥有党员、共建单位、文化、巾帼、团员、小义工和钟堰义工7支志愿服务队。越西社区主任朱蔚华表示,刚开始没人愿意参加志愿活动,都怕难为情,但通过干部与党员们带头,大家渐渐也被带动起来了。“让居民们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朱蔚华说。
思想变活了
生活环境变好了,促使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对文艺活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归根结底,产生这种良性循环的原因,还是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家住河山桥社区的陈阿姨,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些电信诈骗的案例,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换了自己,说不定也会中招!社区内那么多老人,万一有人被骗了可如何是好。于是陈阿姨就找到了社区主任屠建英,希望能在社区内办个讲座普及一下知识。对此,屠建英十分感慨:“原来大家都只想着把自己家的事管好,而现在除了想到自己,更会想到他人,想到整个社区。”她说,原来举办活动,喊大家来听讲座,大家总以为是在浪费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都催着社区办讲座,大家对知识、对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从“我们农村就是这样的”到“主任,我看有些城市社区有那个什么挺好的,我们也弄一个呗”,组团社区的人们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了“居民”,早已经忘记曾经那个挂在嘴边的“村民”形象。树鹅王社区主任傅丹表示,如今许多居民开始将自己社区与城市社区作比较了,“虽然居民们自己未曾发觉,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组团社区变化最大的内在原因,也是我们工作的初衷与动力。”傅丹说。